我国2004年实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截至去年年底,总计召回缺陷汽车不足320万辆,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和轮子上的国家——美国相比,自1966年对有缺陷的汽车进行召回,至今已总计召回了2亿多辆整车,2400多万条轮胎,几年来更是动辄一年召二三千万辆。是美国“烂”车太多?显然不是!要知道目前中国可是世界第一大市场!
还有,在中国,许多消费者将召回和产品质量,甚至品牌优劣结合到一起,这更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中国应大行汽车召回之风,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企业负责任的表现,是成熟汽车市场的标志。那么,汽车召回之风为何迟迟没有“刮”起来呢?
分析起来,肯定是企业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少问题,通过“出色”的“危机公关”给公关掉了。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不遗余力地去采取公关的下策呢?保护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原因,其背后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理性看待召回的风气,对召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正如前面所言,消费者将召回与产品质量联想到一起,企业不由得不担心“触雷”。利益可以受损,品牌输不起。当然了,也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其他一些原因。其实,强制性的措施、事后的惩罚只是一种万不得已的作法。
回到召回的“始作俑者”——企业,还是应该负起责任,应该召回的决不要姑息,不要存在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勇敢地走向雷区,短期看,也许会对销售有影响,长久看将使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车也一样!关键是为消费者负责。
消费者应充分意识到:召回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相比该召回而不召回,召回产品的质量更加可以信赖,另外,企业和企业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企业标准高,认为是问题和缺欠的东西,在另一个企业看来,也许是“高品质”,这样的召回不是“错”,反而是一种品质意识的体现!
总之,形成一种崇尚召回的汽车文化有益中国汽车的进步。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之际,有一些课程需要补,包括召回。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