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城乡一体化”转为“双向城乡一体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发展方式的一种路径选择,也是整合国内各种发展资源要素,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一直以来,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着力推进城市化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城市化率也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为19%,预计到2010年将提高到50%。
但是,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带来了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其一是城市的房屋供给不足带来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二是基础教育设施跟不上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矛盾突出。其三是城市人口过快扩张带来的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如城市医疗保障、公共交通不足进一步加剧看病难、出门难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在加速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也给城市本身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亟待实现新的突破。
一直以来,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陷入了思路上的误区,也就是说,似乎把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大中城市才算一体化。反观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我们不难发现,城乡一体化是分两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第二阶段就是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其基本前提是,城市人根据自愿也可以到农村去生活、居住、投资。双向城乡一体化的直接效果就是,避免了人口过份向大中城市聚集,避开了单向一体化中的“城市病”,同时,还可以引智、引资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解决农民住房的产权问题。营造一种城乡均衡的发展形势。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更有意义。因为,解决了双向的一体化问题,实现人口的双向迁移,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加快小城镇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比较低的成本提高城市化水平,于国于民都是非常有益的,应该积极主动推进。
当然,实行双向的城乡一体化目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同时,实施中需要解决体制、制度障碍肯定不少,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探路,只有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完善的体质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