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之路,被激活的城市记忆与成都梦想
----东区崛起系列之一
文/赖瀚林
注:东区在这里主要指成华区,因在历史上分属于成都县和华阳县而得名。
【引子】———
贾樟柯的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不仅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了420厂,也记住了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电影围绕成都420厂的三代“厂花”的人生命运和情感历程为故事主线展开,反映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再到当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生活环境改变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人生体验。导演通过对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的一个历史截面的解剖,展示了对成都这座城市在现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有关光荣与梦想、辉煌与苍凉、理性与感性、积极与浮躁的一种冷静思考,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历史缩影。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座国营老工厂的断代史,还不如说讲述的是这座城市的断代史。当最后420厂的土地被华润集团购买开发出新的楼盘并取名“二十四城”时,电影巳经完成了对这座城市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就是从“老东郊工业区”到“成都东区”的彻底更新与时代进步,这个进步,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美好生活的见证。
老东郊工业区,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与成都往事
提起成都老东郊工业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成都人便立刻会想起高耸的烟囱、林立的厂房、轰鸣的机器,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重地景象。老东郊工业区,见证了成都现代工业史上的三次浪潮。从始于五十年代末的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和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中国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三线企业大转移期间,大量军工企业向成都搬迁,国家在成都东郊布局了一大批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使成都迅速成为祖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东郊历史上,这里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近20万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为那个火红的年代挥洒了自己的激情与青春岁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生印迹,造就了成都现代工业的鼎盛时期和老东郊的繁荣。今天的老成都人还依稀记得,昔日的老东郊工业区还是一个“外国人禁止入内”的神秘地区,东出一号桥头,当年就有用中英文写着“外国人禁止入内”的木牌。浓厚的军事色彩与高度的保密性,曾经是老成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在巳过的历史里,老东郊工业区不仅烙刻了整整一代老成都人的火红青春,也深深铭记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轨迹与苍桑巨变。国光厂、宏明厂、锦江电机厂、亚光厂、成都机车厂、热电厂、红光厂、无缝钢管厂、刃具厂、前锋厂、420厂、川棉厂……这些响亮的名字,当年从成都人的嘴里说出来时,都是满溢着骄傲和自豪的。正是这些企业与浩荡的产业工人奠定了成都市现代工业化的基础,为当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成都城市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上世纪八九年代的“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海洋牌”洗衣机、“成都牌”电视、“效力多”牙膏……等,这些“成都造”产品,曾畅销国内、轰动一时,谱写了老东郊工业的辉煌。可以说,那时的老东郊,是整个城市的焦点,是成都的骄傲,是成都的城市封面。那个时候,能在东郊企业上班,是一件非常令人艳羡的事情,“嫁女就嫁东郊厂”,就是对那个时代工人地位的最形象的表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老东郊”曾是无数人引以为艳慕与自豪的所在,然而在市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它辉煌的光圈逐渐消退,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当一座座昔日的旧厂房易作他主,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宇取代时,历史,巳经进入新的轮回。今天,老东郊工业区的时代巳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年毛主席视察刃具厂时进厂的西侧门,后来被命名为“幸福门”,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荣誉,而今天,那个幸福门,不知是否还安在?作为对上个世纪50年代东郊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和最后的人文标签,原刃具厂那栋俄罗斯风情的厂房(今天的红楼)以现代文物的身份得以存世,孤零零的守望在那里,等着这座城市和人们对它的重新定义。
原刃具厂俄罗斯风情的厂房
“东调”工程,腾笼换鸟战略下的城市突围
进入90年代后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强大冲击下,“老东郊”迅速黯然失色,老国有企业的体制弊端日益加重,昔日辉煌的“成都造”品牌也随之销声匿迹,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急剧下滑,经营陷入困境,债务沉重,亏损严重,濒临关停破产。在后来的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城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历史“沉寂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原先繁华的东郊生活区于是变成了棚户低洼区。
长期以来,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历史形成的“企业小社会”割裂了城东与城市社会功能的生机联系,过度集中的工业区导致城市功能配套难以完善,土地整理困难,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城市形象更是老旧差,这成为整个城东在过去近20年间一直难以突破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城东的发展。在这样大背景下,“东调”战略应运而生。
为了改善城东城市环境,为城市发展谋取新的空间。2001年8月,成都市政府果断提出 “东调”实施战略,用市场手段对东郊工业区实施整体搬迁改造,进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到2006年,经过沙河整治、东郊工业结构大调整后,近乎楼市空白的老城东区域重新容光焕发,魅力四射,进入城市开发视野。
2006年12月,攀成钢的最后三根烟囱成功爆破倒下,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6年12月29日,当攀成钢(原成都无缝钢管厂,老成都的65信箱)成都厂区最后一根烟囱成功爆破倒下时,许多来观看拍照留恋的老工人见此场景,止不住的热泪盈眶,这不仅标志着成都历时5年的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巳基本完成,也标志着“他们”的时代巳经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而在这时代一去不复返的背后,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热泪表达对过往青春岁月的一次祭奠和个体的缅怀。
所幸的是,为了铭记东郊军工企业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历史贡献,2005年,成都市政府将原宏明厂机修车间老厂房特意原样保留,改建为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原汁原味的展示“火红年代”的那些青春记忆。使那段历史,作为城市记忆的断面,被永久的保存下来,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鲜活的文化标本。而去掉了沉重烟囱的老东郊工业区,巳如凤凰涅槃重生,在坚持生态本底与人文本底的基础上,重新被注入了时尚的生活元素,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居住梦想与生活方式。
成都东区,被激活的城市生活新梦想
今天的城市,正在以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方式迅速的失去记忆。不仅从物质形态丧失了对真实历史的记录功能,也使得城市居住者丧失了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和认知。因此如何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城市文明发展的脉络,是新时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新课题。
贾樟柯通过电影使得那个“火红年代”的人们生活状态与情感历炼被永久地保存了下来,城市管理者们则通过“东郊工业博物馆”使得那个时代的荣耀与悲欢被永久的保存下来,当我们再次对“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 投去深深的一瞥,也可以像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那样很平静地这样说:我们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无数“被遗忘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活”,构成了我们今天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人文肌理,是这座城市不应抹去的生命热度、岁月痕迹与文化积淀。对这种“城市记忆”的物质形态与生活形态的内涵延伸和精神修复,就构成了当今商业化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碎片与文明肌理,人们通过在商业社会中的怀旧或者消费咀嚼,使城市记忆得以永久的保存和鲜活起来。
关于《二十四城记》,贾樟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老东郊工业区之于成都,何尝不是成都甚至是中国过去在现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中的“青春选择”呢?不论“老东郊工业区”曾带给过成都多少光荣与自豪,还是多少阵痛和贫弱,那都是历史的选择,是这座城市“无悔的青春”,因为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城市时代的天空,这些的城市“无悔的青春”,也应该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展现出来,被永远的铭刻。而高速发达的商业时代,无疑为这种“城市记忆”的铭刻方式提供了最为现实和有价值的载体和可能。
当“城市记忆”与“消失的历史”鲜活的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时代生活中去的时侯,“怀旧”就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文化内理了,就不仅仅是对一个“火红年代”和整整一代中国人“集体回忆”的怀念了,那更是在经历激情与冰冷、甜蜜与苦涩、希望与惶恐、浮躁与冷静之后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沉淀,以及对今天和未来美好时代的见证。
今天,“成都东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从“两轴四片”的规划到“七区三带”核心改造实施,从猛追湾的RBD定位到麻石烟云的湿地河滩公园,从建设路商圈风云到万年场高尚居住板块崛起,华丽转身的“成都东区”,巳经悄然更新并变得炙手可热,地产巨头和商业巨子的相继进驻,使东区变得时尚而性感起来。整治后的沙河一线,在经过几年的水土涵养后,变成了这个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生态湿地,东区的居住价值与商业价值日益彰显。以“成都数字音乐公园”为核心引擎,一个融合休闲娱乐、生态观光、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艺术集群等新兴产业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商务区正在崛起。这就是东区。在以工业文明为人文本底的城市居住模式探究中,成都东区正在成为代表成都居住与商业文化最有价值的城市新名片。
老东郊工业区,对于今天的成都人而言,正在成为渐行渐远的一种苍桑的背影。而全新的成都东区,今天正在成为一种崭新的时尚生活方式,悄悄的渗透和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未完待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