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52):校园安全的破解之路
彭澎
最近,全国各地的校园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广州校园安全保护也全面升级:不但学校保安加大了防控力度,还有特警巡逻、便衣埋伏、警犬出更,越秀区还明确表示要做到一校一警车。
说实在的,在这个校园血案频发的特殊时期,采取紧急的防范措施还是有必要的。毕竟由于媒体的开放和广泛报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即效仿行为。广州为此加强校园安保是应该的。虽然这并非治本,但治标也可以救急。
据了解,校园安保升级措施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学校,广州很多外来工学校、非公办学校、村办学校却被有意无意忽略掉。这也许有某种象征意义:这种选择性的忽略既意味着不公,也意味着行政当局那些轰轰烈烈的措施留下了致命的漏洞。
这种选择性安排,一是市区学校目标可能更大一点,是犯罪分子制造轰动效果的首选地,社会各界以及媒体也更关注一点,自然政府也就更关注一点;二是此项行动牵涉了大量警力,一校一警车并不是那么容易腾出来的,因此,只能有所选择;三是多少有关部门也有一些轻视外来工学校、非公办学校、村办学校的因素,这不仅是安全问题,其他各种问题上这些学校都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少一些。所以说,要重视就要平时也重视,在其他问题上也要重视。
越秀区作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首先提出来一校一警车的做法。不少家长提出,校园安保应一碗水端平。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其他行政区域比如天河、荔湾等,是不是也得做到一校一警车?这里面可涉及警力配备、资金保障等问题;第二,民办学校是否也一视同仁?
对此,我认为,按全市学校总量,全都实行一校一警车是不现实的。但据我在美国的观察,上学尤其是放学时,以及学校有重要活动时,学校附近往往是有警车值勤的。也就是学生进出较集中的时段,调配一台警车在现场是有一定的震慑力的。这并不需要专门的警力,可以通过合理调配,将现有警力资源用活、用好就是了。对民办学校也是一样。
有媒体专门刊登了校园安全的海外经验,称“保卫孩子,他们发动了人民战争”,比如日本、台湾等地为了保障校园安全,动员了包括家长、志愿者、社区在内的各方力量。现在,舆论正是担心,以行政动员的方式也许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作用,但是对于它是否能成为一种常态,舆论是比较悲观的。并且,这种行政动员、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以公民自治(比如动员家长、志愿者、社区等力量)来保卫校园安全的可能。
从最近的几次校园血案来看,根本的防范是防患于未然,将社会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但社会矛盾的解决、人们信仰的重构、心理调适和干预机制等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其次,除了合理使用警力之外,动员家长接送学生是普遍的做法;志愿者辅校、护校是西方国家的优良经验,可以全面借鉴;社区与学校的联防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再次,也可以考虑由学校聘用专业性保安等协助护校,有条件也可象押钞车一样,在接送学生的高峰期护校。最后,教师、学生都要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再怎么防范,犯罪分子也有可能出现在教师、学生甚至保安人员之中,这是防不胜防的,因此自身的防备也是必要的。
校园安全立法的话题再次被提上日程,事实上,1999年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20多个代表团的150多名代表,提交了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连署议案。但此后该法一直未见出台。而关于校园安全的地方法规,却并非没有先例,2006年8月1日《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就开始实施。
广州在这方面,目前做得较好的是视频监控,但这更多的是事后证据的获取。警力的调配,专业保安的介入,师生的培训,家长及社会力量的配合等等各种手段可以综合行动。为此,在国家《校园安全法》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广州可以试点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率先制定有关法规条例,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广州学校安全系数。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