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再次成为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
因连续的跳楼事件发生,富士康老大郭台铭不得不派公司副总裁前往五台山请高僧到公司现场做法祈福!
一场接一场的悲剧“上演”,一次接一次的媒体聚焦,一个又一个的公司声明,并没有让身处富士康公司的其他悲剧同龄人惊醒,反而助长了富士康员工继续上演悲剧的步伐。就在公司解决第七起跳楼事件时,第八起悲剧又在
为那些英年早逝的年轻生命感到痛惜之余,我们是否仔细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在富士康内部发生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或者是其他类似的社会事件?
《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在书中第四章提到这样一个观点:社会认同原则。大意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再回到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及最近各地出现的校园悲剧事件,是不是有媒体报道越多、关注度越高,这些事件发生的几率就会减少呢?结果恰恰相反!实则,舆论导向问题,对某些具有某种倾向或想法的不定个体而言,频繁对某种倾向、现象或事实的不断报道,反而会增加其内心的倾向或想法,而不是起到有效的劝解和阻止其想法发生作用。
当我们都将目光聚焦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杀、跳楼事件时,必然也会对那些有自杀或跳楼想法的人,产生下意识的“鼓励”和“支持”,虽然从出发点来说,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但社会认同原则表明,媒体的强化聚焦,则是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负面的“推波助澜”作用。
虽然,富士康公司作为当事一方,需要反思员工管理方法和方式,特别是80、90后员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确保庞大企业内部员工生活、工作秩序井然有序。但是,媒体舆论环境的强烈聚焦,这不仅对当事方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且让其他有类似意图和想法的员工,侧面间接得到某种暗示,进而刺激了其行动的速度。从第七起事件与第八起事件的紧密性来看,不能说二者之间不存在关联性!
如何看待一起接一起有某种潜在社会认同原则指引的悲剧事件,舆论导向是关键。频繁的新闻事件刺激,显然不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方式。据数据表明,在某些自杀性事件被广为宣传报道之后,紧接着会发生一系列自杀性事件会成倍增长。《影响力》书中提到的一位加州大学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对此现象称为“维特效应”。他认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就会模仿他们。在此,社会认同原则得到的是一种病态的展示!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中的年轻员工,更是一种在巨大社会压力背景下心理极为脆弱的群体,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普遍的城市综合症),没有有效的压抑排放机制,再加上庞大用工人数体系,紧张与压抑得不到有效释放,必然会引起部分员工出现心理问题,尽快让企业员工通过不同方式排除下一个“潜在悲剧”,这是需要公司下功夫点对点进行疏通和排查的一个庞大系统工程。在悲剧发生后,舆论导向不应是将知名公司鲜见事件作为一个重点报道,而是需要以人性化的视角关注那些可能还会有此倾向的潜在生者,从导向宣传上让他们树立正确观念,与公司一同找出问题的根源,更不是乘机的追问和火上浇油。
可见,对员工心理压力的疏导,对悲剧事件的舆论报道,从企业和媒体来说,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谨慎的合作处理,而不是简单的单方声明或是非理智的鸣不平与质疑,这对悲剧的再次发生毫无杜绝作用,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