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1960年人口增减,和云淡水暖网友商榷


近期,袁腾飞视频在网上流传甚广,笔者虽然没有多少时间去关注一个中学教师的课堂录像,但却在网上了解到有关袁腾飞的一些观点。

笔者作为一名中年人,一名普通网民,闲余时间在网上发发文章也都是以打发时光为目的,因此我的第一个网名就使用了“欢乐时光”。笔者虽然喜欢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也较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角色参政议政,但在写网文时,为了不给家庭、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一直坚守不涉及敏感话题、不涉及本地负面信息的原则。因此,对袁腾飞在现有体制下的一些“出格”言论,以及“反袁派”和“保袁派”之间的唇枪舌战,一直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观望。

说实在的,就目前网络上出现的有关评价袁腾飞的文章,无论是“倒袁派”还是“保袁派”,都是十分片面的,并没有一篇直中要害,甚至是在“帮倒忙”。早上在《新华网—发展论坛》“深水区”,阅读到在《新华网》、《人民网》均极度活跃的“云淡水暖”网友写的《袁腾飞其实坏了大事》一文,感觉也是不痛不痒,对袁腾飞应该没有多少杀伤力。而其中有关1960年的人口描写,则完全与事实不符,或许也是“坏了‘倒袁派’的大事”。

云淡水暖在该文中写道:而对于80年代之后3次人口普查之中,1960年出生的人口不但没有自然减少,反而还在“增加”的最尴尬的结果,始终装聋作哑。本来就经不起推敲的话语体系,被袁腾飞这个堪比芙蓉姐姐的“史家”这么一搅合,起码对民众产生了一个效应:感情这饿死人的事儿就跟戏台上的“变脸”戏法,杨继绳说一套、袁腾飞说一套,闹得清“真假”么?

我明白云淡水暖网友拿有关1960年出生人口“增加”的言论出来说事,是为了说明那一年中国没有饿死人,或者说饿死的人并不是很多。但出生人口的多少,并不能说明那一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的多寡,道理很简单,一个孩子生下来,后又被饿死了,他照样增加了“出生人口数”,但却也同时增加了死亡数。而在一个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也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绝对增长数,则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变化是否正常的一个较为科学的指标。

我不知道云淡水暖网友的数据从何而来,但《中国人口信息网》公布的“1949-2003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显示,1960年中国的出生率为20.86‰,较上年回落了3.92千分点,较1958年回落8.36个千分点。也就是说,云淡水暖有关1960年出生人口“反增”的理论是不成立的。此外,该信息还显示,1960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是66207万人,较上年净减10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7‰,为建国60多年来唯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的年份;而该年的死亡率为25.43‰,较上年度高出10.84个千分点,也是建国60多年来最高的年份。

因此,中国在1960年发生较为严重的“非正常死亡”,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非正常死亡”的严重程度,在各地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也不便于讨论。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无为县,则是受“人祸”侵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网友可以在百度上输入“共产风”+“空格”+“无为县”,也可以阅读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凯帆后来写的《张凯帆回忆录》,即可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笔者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60年出生的没有一个,61年出生的也是寥寥无几,且都和“冒号”有亲缘关系。

作为网民,我们无论支持什么,还是反对什么,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我们之所以需要反思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只是希望能引以为戒,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中国网民之间长期的“左”、“右”之争,其实是我们对“文革”反思不够,对“三面红旗”所带来的危害反思不够所带来的恶果。  


我的近期话题:
乌克兰大饥荒,和种族灭绝无关
胡锦涛“不折腾”,直指现今“太折腾”
“八评南街村现象”有关文章

新闻链接:
1949-2003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
袁腾飞其实坏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