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陶德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是虚假的(之三)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来看一看到“陶文”是立足在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理解“十月革命”的:“这里且不说列宁在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显而易见,陶教授是立足在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这个认知前提来肯定:“列宁在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理论”贡献。理应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那的确是起到了比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而起不到的巨大作用。因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给上个世纪制造了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并产生巨大的竞争力量,从而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社会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诞生。这就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伟大贡献。
然而,从事实上来看,也就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来看,马、恩不是从什么“在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的理论上”来确立解放无产阶级为前提的。因为夺取政权并不能去解决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只有彻底地从物质生产力的改变,并有了具备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之后,才能去最终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这里就存在一个重大理论的认知前提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论是以不断地改变事物的现状,从物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和具备物质条件下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论是以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来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解放。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正确性的呢?这就要从观察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以及要从考察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来确认。其实,我们从前苏联夺取政权后的现实性已经看到了的真相,也就是当夺取政权之后,仍然还是要从发展物质生产力来解决无产阶级的生存问题,而不是夺取政权就等于是有了物质生产力的能力来解决无产阶级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虽然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可以提高物质生产力,但是,却比起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的发展生产力的速度来说,要慢得多。因此,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普遍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结果在物质生活水平的相比之下,前苏联和东欧解体了,中国也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形成的“两个凡是”,而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之路。
因此,从这个认知前提来看列宁用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基本前提,那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际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认知前提上所确立的革命,那是脱离德国古典哲学所确立的对象化的抽象形式,即分割一种事物的一种实体的一种形态的两个要素,即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我意识和意识等等这种类似的对立形式,来确定其中的一者是另一者的准则或尺度的基本问题。可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却返回到马克思批判、揭露的认知抽象的前提中去,并将唯物主义路线建立在比德国古典哲学更落后的形式上。并将恩格斯在《终结》所阐述的“重新唯物”却说成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并将“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而立成是唯心主义观点。这样,马克思所作出的重新唯物的真正意义也就被埋藏文本中而不能被世人理解。事实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在运用于具体实际所做出的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以及否定之否定之后所做出肯定什么,而为了找到了能证明立场占有的、扬弃的根据,从而返回唯物主义去确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第261页,第3卷)而阐明的观点。却被列宁的反映论而变成了承认“物质是客观实在”和不承认“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两种立场论。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活动的真相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是为了承认、是为了回答“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和反对“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的变换个位置,就能去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的一切利益吗?众所周知,社会存在着的所有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在实际劳动中而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的行为、的思维——是改变、是改革、是创新的活动,决不是什么承认和回答的活动。在事实上,客观实在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时空里,那是分为两种时空的存在:一种是现存的事物;另一种是现实的事物,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真实存在。然而,陶教授却立足在抽象世界的真空形式来理论:“只说哲学方面。有人对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大加指责,并据此断言列宁的哲学思想是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反映论,列宁的物质定义与马克思主义根本不相容。”其实,这些专职从事哲学的学术研究者的认为也并没有说错。实际上,当人们对文本研究与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找到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给父亲的信》所确立的思想是:“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第15页,第40卷)的定位之后,当学者们从这封信中找到马克思哲学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第11页,第40卷)的这一确立之后,那么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书所确立的唯物主义路线,也就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促使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推动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诞生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到来。因此,列宁领导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的两种立场论而取得的“十月革命”在人类社会的这段历史中,也就真是“陶文”而阐述以下所表白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批评忘记了(或者故意不提)列宁写这本书时的背景和任务。当时列宁面对的是斯托雷平反动年代泛滥成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潮,是连‘地球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和‘人是用头脑思想的’都不承认的荒谬理论,这种时髦的荒谬理论把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成为反动势力向布尔什维克大举进攻的重要方面,党内一些大知识分子群起附和,危及党的生存。在那种情况下,列宁理所当然地要突出强调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在一定的场合肯定旧唯物主义的基本合理成分也是必要的(旧唯物主义也决不是一切皆错)。即使如此,列宁对旧唯物主义合理成分的肯定也是有严格条件的。正是他非常清晰地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强调了旧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软弱无力。何尝有什么机械反映论?至于列宁在1895-1916年写的《哲学笔记》中那些充满辩证法的精彩分析和论断,例如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的思想,关于辩证法要素的思想,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的思想,关于‘聪明的唯心主义’(指辩证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指旧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关于黑格尔《逻辑学》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的思想等等,更充分说明了列宁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完全一致而又有所发展,与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陶教授以上所述的那是从以夺取无产阶级政权的认知前提出发的理论。然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是什么呢?能是以夺取政权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吗?要是这样的话,恩格斯完全有能力来策划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去夺取政权。不是的!因为夺取了政权之后能不能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呢?实际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的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以及从这个认知前提而确立的改变世界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联系和根据的重大理论问题来实现提高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以此来对无产阶级的解放。事实上,列宁的《哲学笔记》所论述的“辩证法”在给中国人制造了一个解释世界,即将世界解释得完美无缺而无话可说的了的辩证性方法。也就是陶教授说的“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的思想,关于辩证法要素的思想,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的思想”等等。然而,这能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体系倒置过来的辩证法吗?事实上,辩证法是运用者而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立场,去寻找或确定现实的事物而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方法。是结合运用者的具体实际去展开肯定现实的事物,否定现存的事物,并在通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从而肯定比现存事物更先进、更发展的事物。这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方法。然而,任何事物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是通过改变和实现的思维和行为来展开的,决不是通过承认和回答的思维和思想来展开的。同样,任何事物的本质或实体(客观实在)那是通过历史过程来完善,以及去渐进地实现。而不是、也决不可能是从一次对象化的形式就能实现和完成事物的本质或实体(客观实在)。决不是、也不可能是由承认和回答的特性能实现的。
然而,关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认知前提什么呢?能是:“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第19页,第3卷)所确立的批判标题而产生的吗?错了!事实上,从哲学的基地产生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那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的性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第261页,第3卷)确立的认知前提。然而,马克思确立的是“根据经验”却被列宁立成了“经验批判主义”。恩格斯在《终结》阐发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第337页,第21卷)而阐明的真实思想。那么,请问陶教授:将物质确立成是客观实在,而反对感觉和思想去超越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位置,在这样的唯物主义立场所反映的概念是不是只能对“某一阶段的反映”呢?那么“把现实事物看做”是对“某一阶段的反映”那是不是“绝对概念”的属性呢?
事实上,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而确立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对立”,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是相对的活动:物质第一性是相对自然界、宇宙界的存在或信息的存在;精神第一性是相对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能力和意志的存在。事实上,无论是唯心主义观点去限制唯物主义观点,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也不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同样,无论是唯物主义观点去限制唯心主义观点,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也不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因此,马克思用了一个术语即“虚假的”而对这种抽象观做了定性。而且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以及与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的第五章节到第九章节,都是在批判中揭露出了那种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存在)对立的所有哲学的秘密,都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的这两个方面,做过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揭露。希望陶教授认真地读一读,反反复复地读就会读出列宁的承认论、反映论、先于论、决定论,那的确是马克思批判的、揭露的复生。(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2010-4-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