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市热点对话的回顾


      

     2005年由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股市与房地产开始走强,引发了一轮大牛市与地产价格暴涨。这也是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开始。针对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200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治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对此,各界议论纷纷。

     一是怎样看待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依据,必须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基于一个量化评价标准,应当体现一个地区房价涨幅与收入涨幅的关系、房价涨幅与物价涨幅的关系、房地产投资增幅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关系。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必然会触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但是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只有在这样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多赢。

       二是怎样的房价才是科学合理

    房价高低始终是各阶层关心的话题。但是,房价是高是低,涨幅是快是缓,这个概念不能笼统地讲。房子是不动产,不同区域就会有所不同。  除了要看房价外,还要考虑两个城市的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土地有效供应总量、建设成本等一系列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能力和需求能力。此外,还要看这两个城市以往的房价水平是高是低,近期的房价增长是快是慢。不然会出现盲目攀比房价的情况。现 在一些地方开口就是和北京、上海比,认为当地房价还偏低。目前统计渠道不同,数字就不一样,不能客观全面体现房价水平。因此,对于房价的判断,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我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8%,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其中,有8个城市的同比涨幅超过10%。

   济南平均房价每平方米3000元,青岛平均房价每平方米5000元,哪个更合理?不能简单地通过数字上的比较来下结论。

   

   三是怎样加强规范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管理

    住宅是广大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通过增加中低价位住宅的供给量,不仅可以解决更多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而且可以起到平易房价的作用,比起直接打压房价,其意义要积极得多。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住房总投资中的比重,5年间减少了近7个百分点,2004年只有4.61%。 发现一些开发商对政府增加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给量的做法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这将减少他们的利润率,甚至有开发商认为,他们生来就是为富人服务的。严格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对象、户型等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加强经济适用房管理方面还要下大功夫,让更多的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