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道上的人文风景
“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薇。青鸟往来鸣客至,黄鹂上下傍云飞。两江兰桂多森秀,一路林园有瘦肥。唯爱村翁真乐处,衡门无日不春晖。”这是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写的诗,海棠香国指古代昌州,今日荣昌属其一部分,喻茂坚(1474~1566) 字月梧,明重庆府荣昌县人,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创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开荣昌一代人文新风。
路孔古镇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荣昌县城东面13公里的濑溪河边。路孔古镇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宋、明时期,在这里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货物的水码头。
近日参加荣昌县委宣传部、华龙网组织的荣昌“两江笔会”,从路孔镇、河包镇、安富街道等一路走来,荣昌山青水秀,处处风景,更令人称道的是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路孔古镇屋宇店堂散发着文化的芬芳香,大街小巷保存着路孔古代劳动人民活动的遗迹,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古朴美。
今日路孔古镇人气依然很旺。
杜术林在湖广会馆遗址明末清初,荣昌地区跟四川一样,经历了长达30年的战火,人口锐减。清朝廷采取“移民实川”的措施,动员湖广、贵州、江西等地人民来川落户,民间叫做“湖广填四川”。这座会馆大体上还保存着它的框架风貌。宽敞的大厅,高高的房柱,在当时可算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显示了湖广移民的经济实力和乡友的凝聚力。场上当时其他的公共建筑物,已难觅形迹,禹王宫可算是仅存的历史见证了。
路孔镇狮子门
路孔镇吊脚楼。
路孔古镇青石板路(这张图片来自网络)
濑溪河水顺流到路孔,被一条石梁横阻形成跌水。汛期洪水越滩下泄,形成瀑布,震声如雷;枯水期薄层清流在凹凸不平的滩面上形成微波,阳光照在水面,常反射出银白色的光亮,令人眼花目眩,故乡人昵称它为白银石滩。
大荣古桥在路孔古桥中,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大荣古(平)桥。古桥横跨濑溪河,东桥头直接下街城门口,桥身除开首一拱为近时改建外,均为平直的石板桥。全长116米,宽为18米,桥面两侧均有护桥墩,墩上原有龙头、龙尾的石雕,现仍有一墩保存了蜿蜒的龙尾,十分生动。此桥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维修,连接路孔东西两岸。
路孔妹妹龚愫
濑溪河畔的梦里水乡。
荡舟濑溪河。路孔古镇水路、公路蜿蜒连着县城昌元镇,从古至今以水码头著称,上可逆水行舟至大足龙水,顺水汇沱江至泸州入长江,从古至今成为繁荣热闹的集市。
河包镇是荣昌北部商贸重镇,粉条加工历史悠久,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粉条及淀粉集散地。粉条运销西南、华北、华东等全国20余个省市。现年淀粉需求量4万吨,年产粉条、粉丝高达4万余吨,产品占中西部16省区80%的市场份额,是著名的“粉条之乡”。
粉丝妹妹王真玲
河包白塔 ,又称报恩塔,始建于南宋二年(公元1132年),是报恩寺建成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塔体为石质仿木结构空心楼阁式七层四方塔,通高16米,白塔气势雄伟,造型别致,对研究宋代的石塔及木结构建筑、雕刻艺术、佛教都有宝贵的价值。
河包白塔,仿木结构楼阁式九层方形石塔,塔身为单层石壁,内支石柱,有石级可达塔顶,原来可登攀直上到九级,现只能登上第七级了。
看架势,黄歆纹、陈星韵是推不动清代舍利斜塔的。
空旷辽阔的荣昌浅丘。
油菜结籽。
豌豆花开。
嫩绿兰草。
参观重庆世国华陶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荣昌父游地,贸迁十数春。人民与城郭,一一倍相亲。谁家寻父执,细话当年真。茕劳不可遇,含意苦难伸,峥嵘狮子桥。高格跨天津。下有东流水,上有往来人。人行水不转,瞬息异新陈。”这是诗人吴芳吉笔下描绘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时节的荣昌,他的的父亲吴家安,曾贩运买卖过荣昌的夏布、折扇、陶器、猪鬃等土特产品。
“解缆下长堤,竹里见晨曦。桡头轻似剪,舟子小如匙。秋山紫屏障,秋水碧琉璃。山水交辉映,吾行御空飞。不觉两岸远,但来天香微。知是丛桂发,造物妙无亏。光景足流赏,难禁我心悲。宇宙情何限,隐居非我为。”这是吴芳吉赞叹荣昌秀丽风光的诗歌。
碧波陶艺研究所成了陶艺博物馆。
荣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荣昌县志》记载,荣昌建县1250年来,代代有英贤!如抗元宋臣赵昂发,救国杼难之明臣刘时俊,明朝著名尚书喻茂坚,近代如清末民初张培爵都督,抗日英雄柳乃夫(赵宗麟)、王麟,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吕玉久,川军某部师长郑英、川军将领彭斌,著名医家陈光潘,民间艺人胡贯之、教育名流戴礼堂:现代如国画大师陈子庄、诗画双绝之屈江,史学家李新、吴雁南,学部委员赵粽燠,著名女导演邓在军,著名词曲作家刘青,制琴大师何夕瑞等等不胜枚举。
笔者与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作家许大力在清代舍利斜塔前合影。
世国华陶瓷车间语录:不会做小事的人,永远做不成大事。
我不信教,但荣昌真原堂里有一句耶稣的话:“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却引起了我思考,我相信内陆开放的荣昌一定会踏上文化昌盛之路,经济腾飞之路。
蔡律 2010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