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本不可能接棒政府投资的两大原因


    前几天,中国政府网1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但个人认为,该项政策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内因。现在民间资本都在考虑炒什么好,是房子,黄金,还是大蒜?......就是没有想做实体投资的这是由于目前浙江资本为首的民间资本本身的浮躁特性。目前的民间资本早就没有了长远眼光来做研究,只想短期赚快钱。导致了浙江那种“什么赚钱一窝蜂地上,但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他们已经失去了当初起家时候那种艰苦的精神,一方面是由于目前这些资本渐渐由富二代接棒,他们从小含着蜜长大的,没有了父辈的拼搏精神,只想舒舒服服不花什么经历的“舒服赚钱”,自然便逐渐远离了研发,远离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而在目前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旦开始落后,便会落后很多,这样追赶也就更为困难,就更不会倾心搞研发,更多地进入房地产行当等“白痴也能拿干的行当”,也更多地利用政商关系赚钱。这就是目前浙江等地的民资典型发展路径,也是为什么目前浙江民企多为所谓的“集团式发展”,但同时没什么业务有很强竞争力的原因。
    记住,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被其他行业的暴利而放弃自己事业的,很多日本的“隐形冠军”就是典型。而失去了企业家性格的所谓企业家,顶多只能沦落为一个资本家而已。
    其次是外因。和目前企业税负过重,更多行业投资玻璃墙现象普遍有关。当今的中国民企,需要交纳的税负过重,按全球排名可能是全球第一的,这当然将极大地打击资本做实业的积极性。而且,在中国的种多行业,虽然法律上进入门槛已经被打破,但无形的玻璃墙比法律门槛更为严重,导致了民间资本根本不能或很难涉及。然后,在很多地方投资搞实业,其实是有很多“潜规则”的,一旦一个环节没有“搞定”,少则投资充公,多则身陷牢狱之灾,也让民资望而生畏。
    所以,目前民间投资做实业之心越来越淡,是这两大原因交织起来的,是一个庞大而深入的问题,不可能是这样一个政策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