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相比之下,大良医院家庭病床科专职医生冯晓涛显得忙碌得多,“此起彼伏的,基本上每天出诊3次左右。根据《顺德区家庭病床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出诊的医师为患者的打针只限于”肌肉注射“,但事实上,由于抗不过家属的要求而”破例“吊针的已有先例。
家庭病床作为今年顺德”两会“提出的”十二件民生实事“中的第一件,如今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已进入第三个月,大获市民欢迎,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投身到这项”医生走进百姓家,病床可以搬回家“的创新模式中来,经历着点滴变化。
”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在社区“,这是顺德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意味着一场变局。而顺德区正在推进的家庭病床建设,正引领着这场变局。
纳入医保范畴有诸多利好
在大良街道隔岗大街找了几个圈,打听了几次,大良医院家庭病床科两名医师顺着门牌号,好不容易找到了”五巷“的标志,接着找到了位于六巷中部的冯老先生的家,换上白大褂后,按响了门铃。
一直等候在家的保姆前来开门,两名医师直接走到冯老先生床前,为其把脉。
医生上门看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好奇,不少人往冯家张望。这令好事者不由得想起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类似”家庭病床“做法的另一幕。
大良医院副院长罗裕广当年还是名全科医师,1992年到1993年,他根据医院的安排,工作由在医院候诊变为主动出诊,”踩着自行车一家一家去,一踩就是一年的时间“。
如今的交通工具发达,”出诊不是开汽车,就是摩托车,方便多了。“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及子女工作压力加大,老年人缺医少药的问题不时发生。
就算患者家属请人在医院照顾,”床位费是肯定要付的,此外还有看护的陪人费,这方面不予报销,对于家庭来说负担将很大。“大良医院急诊科相关负责人蔡丽表示,一般的陪人费在70―80元/天,以家庭病床一次建床90天为例,同样的治疗环境可以节省7000元左右。
为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顺德区区长梁维东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将”家庭病床“作为今年重要工作项目之一,向社会承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并纳入医保范畴。
施行服务情况不一
今年3月,顺德在全区范围内正式推行家庭病床服务,14家医疗机构同时启动服务,当天建起家庭病床3张,截至4月30日,已经成功建立家庭病床45人次,结床13人次。
2个月时间建床45人次,顺德区卫生局常务副局长刘明认为:”覆盖率还是偏低了,“以他原本的设想,”建床的人次应该再多一些。“
4月下旬开始,该局医政科进入14家医疗机构调研,”目前主要的服务范围还是在职工中,普通居民也有自费参与建床,但人数很少。“袁先生表示,就顺德的情况而言,纳入职工医保范畴的退休职工生活与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大良、容桂及伦教,其他7个镇街相对较少,这也是在有些镇街建床较少的原因。
相比之下,大良医院家庭病床科专职医生冯晓涛显得忙碌得多,”此起彼伏的,基本上每天出诊3次左右。“该院从3月3日首批建立3张家庭病床以来,至今总建床22人次,其中自费建床2人。
成本博弈考验承办机构
人手不足是该院新成立的家庭病床科首先遇到的挑战,目前大良医院家庭病床科只有冯晓涛及余杰彬两名一专一兼的医师,护士是根据急诊科的班次随机配备的,为了节约人手,单独出诊的医师往往会独自完成肌肉注射、甚至插换导尿管之类的护理工作。
同样的时间,医生上门服务半天只能看两到三个病人,而坐在医院就可以看二、三十个病人,大良医院急诊科余杰彬”半兼职“家庭病床的出诊服务,3月17日到3月22日连续六天每天从医院开车到五沙沙坑中心街,来回车程达一个半小时,为一名周老先生出诊,而门诊室里往往也有相熟的病人在等待着他。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建床的患者越少,医院的成本就越大。家庭病床对医院的收入和人力资源配置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每天出诊的主要时间花费在往返的路途上。“余杰彬说。而大部分新建床的病人往往只留下门牌号,需要医师自己上门找,”现在我对大良的很多小街小巷都熟悉多了。“
这样的博弈也曾经困扰着卫生主管部门,”短期来看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刘明表示,”但从成功地区的经验表明,社区家庭病床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节省卫生资源的有效途径,值得发展。“
另辟蹊径破解难题
佛山市向阳医院曾对接受”家庭病床“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对家庭病床总满意度为95.69%,明显高于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79.78%,其中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及医护仪表举止方面,家庭病床组和住院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医疗费用、与病人沟通、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方面,家庭病床的优势突出。
正是看到了发展家庭病床的前景,大良医院酝酿着为家庭病床调配更多的人手,”市民这方面的需求真的很大,有部分人宁愿自费都要请医生上门看诊。“此外,通过增加建床人数来破解医疗支出成本大的难题。
前段时间,主管家庭病床的该院相关负责人带领医生走遍了大良三家敬老院,在凤城敬老院,敬老院院长强烈表示希望大良医院将敬老院当作一个”住院部“:”我们提供床位,你们上门看诊。“该院200多名老人,退休职工约100多名,符合家庭病床申报条件的预计将达60名。
而在大门敬老院、德胜敬老院,医院负责人也看到了老人们看病难的难处。”很多老人出行不便,为了避免麻烦总是将病情一拖再拖,耽误了治疗时机。“余杰彬认为,在敬老院建立家庭病床将是提高这些老人医疗质量的最好方式。
5月17日,大良医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中,该院院长要求院内副高级以上的医护人员要轮流到家庭病床患者家中”巡诊“,”就像是在医院查房一样,根据患者情况跟踪病情,定时定人定记录。“罗裕广表示,将按照《顺德区家庭病床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两年后,所有从事家庭病床服务的职业医师、职业护士均须通过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并考核合格。
■困惑
吊针服务该不该提供?
出诊带来的变化,正被经历在其中的人一一感受着。刚毕业2年的冯晓涛觉得新鲜感,”以前在院内接触到的都是患者,现在还要跟患者家属沟通,人际交往拓宽了很多。“他已经习惯了上班时间接到患者家属电话,开着自己的汽车出诊的新环境。
目前唯一觉得比较为难的是家庭病床的患者关于吊针的要求。”卫生主管部门是不主张为家庭病床患者实施静脉输液的,因为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性太大了,但另一方面患者又真的很需要。“常常因此处于情理之间,蔡丽感到很为难。
根据《顺德区家庭病床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出诊的医师为患者的打针只限于”肌肉注射“,但事实上,由于抗不过家属的要求而”破例“吊针的已有先例。
5月18日上午,身患帕金森病老年性脑梗塞的冯老先生的女儿,在余杰彬明确表示不提供吊针的服务时,仍坚持说服他:”我家里也有几个人是在医院工作,你帮他吊上针,转针、拔针我们都会,没问题的。“几番推辞之下,余杰彬答应了”需签一份东西再考虑“。
余杰彬所提及的”一份东西“是经家属要求,双方协商后手写的协议,上面明确了家属的知情权及”家属承诺患者并无输液不良反应,如发生医疗纠纷家属方承担责任。“等字样,但事实上,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这份东西将不发生法律效应,“罗裕广表示,”写了也没用“。
”主要是打营养药、消炎药,有一些是通血管为主。“余杰彬说,输液已经超出了职业范围,他打算近期随医院的安排到向阳医院去考察,”他们那边开设吊针服务,可以吸取些经验。“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坚信未来将会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