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工作要与时俱进,评聘分开势在必行
申格联
职称工作是各教学单位每年都要进行的常项工作。对于勤勤恳恳工作、只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机的教师来说,职称晋升既是提高收入的手段,也是证明自己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衡量尺度。
目前,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亟待改革。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新要求,每一个管理岗位与教师岗位一样,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所属系列。比如,从事高校人事管理的员工可以参加经济专业人员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师和高级经济师的考评;从事财务、审计、总务、后勤管理的管理人员可以视岗位情况参加会计师、经济师的考试;从事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办公室主任因为对接学校总务、后勤、基建、财务、审计等部门的业务工作,加上有学院的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工作,也应该可以参加相应的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的考评。应该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有其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的,搞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同志以前也有相应的政工师职称晋升。
高等院校是属于专业技术学科前沿阵地的事业单位,要为各省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并要达到引领本专业学科技术推陈出新的高度。因此,不但在教学研究上要有所建树,也要在管理上日新月异。高等院校除了要抓好教学研究,更要搞好教学管理。管理是一门经济学,分为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等方面,是提高工作效益的学问。高等院校既需要教学研究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两者不能厚此薄彼,要相得益彰。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与教师一样可以评审与岗位工作相近的专业技术职称,只要他们有这样的专业技术资历和条件,就应该可以享受与教师一样有职称晋升的同等待遇,不应该鼓励各个管理人员都去做科长、处长和厅长,但要鼓励各个管理人员都去做技术和业务骨干,都能成为各个行业和专业的高级职称专业人员。
学校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就是要明确岗位身份和专业技术资格要求,有的岗位还要具备国家的职业注册资格,要逐步将高校的行政管理过渡到岗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上来。
广东教育观念的改革远远跟不上广东经济建设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政策、资格条件、评审办法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打个比方,建设学院的吴老师虽然只是工民建专业大专学历,但由于他具有深厚的结构专业基础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口头组织表达能力,上课深入浅出,条理特别清晰,课堂效果很好,深的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出生”不好,职称评审政策和资格条件“唯学历至上”,使得他难以晋升副教授。他虽然是广东工业大学合并以来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第一个冠军,但也只能做一个“老讲师”。而有的老师虽然口齿不清、条理模糊,讲的课学生总是“被催眠”,却是顺利晋升副教授和教授。职称评审条件中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关系不重业绩的现象使得弄虚作假的现象不断出现。
其实,职称评审办法是可以多元化的,中级职称的评审建议可以采用考试方式,各专业技术系列要象经济专业人员系列一样,在中级职称晋升阶段一律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高级职称晋升阶段才采用评审办法或者结合考试办法,这是一种最公平、最不易腐败和弄虚作假的方式和办法。
职称评审中外语的条件不知与专业技术水平有何关联。外语只是一个有利于学习国外专业技术的学习工具,假如中国或者某位学者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他国的前面,外语不应该成为阻碍他晋升职称的绊脚石。
事业单位中由于专业技术分工很清晰,外行评审内行的情况时有出现。作为专业技术系列的非评审部门应该是具有向专业技术系列评审部门推荐的职责,这时候,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就是推荐评价的导向。
今年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目的就是把职称评审和聘任分开。就是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教师和管理人员评审岗位所需的专门技术资格,让更多符合专业技术条件和资格的人去竞聘一个岗位。十个教授竞聘一个教授岗和百个副教授竞聘十个副教授岗,以及十个高级经济师竞聘一个高级经济师岗位就是学校做大做强的物质保证。
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以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部门应为各类行政人员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学习、充实、提高的机会和空间,要提倡和鼓励行政人员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或岗位特点申报评审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同时根据需要逐步推行评聘分开制度,以体现高等院校在学术和专业方面的导向性和权威性,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0年5月21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