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一场全国商业企业人大代表座谈会中的一些讨论内容引发了一轮有关外企零售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业内人士大讨论,一时间,“什么是超国民待遇”?外企是否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为什么外企能享受超国民待遇?支持外企发展算是洋奴当道吗?...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各利益集团代表各执一词...
作为一个操作过近百个商业项目、长期和各种零售企业打交道的商业人,我对这一现象深有感触,而由于身处中介服务机构,不参与任何一方利益的客观观察角度和中立性,更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现象。
由于以往操作过很多以大型超市(1万平方米以上)为主力店的购物中心模式的商业项目,使我对国内现有的能达到此运营规模的超市企业和国际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连锁超市企业都有过很深入的接触,我将以连锁大型超市这个业态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大家如何看待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现象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是资金部分,从资金背景上来说,几个国际连锁品牌均为上市公司,资金量和资金链的支持使得这些企业具有一些国内同类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快速开店的资金能力外,还有大量的资金用在了管理软件的开发使用和人力资源的挖掘上。大家都说,21世纪比拼的是人才,优秀的人才组成的优秀的团队是企业运营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我所知的几个国际连锁超市企业里,几乎所有岗位的薪金都高于国内同类企业,较高的薪资和稳定的劳保吸引了行业中更多的从业人员愿意加入国际连锁企业,从而使得这些国际企业在人才的挑选和储备上占尽先机,可以说,这个行业有限的精英人才在择业时的首选都是国际企业。再来看管理软件的使用,所有的国际企业都有自己开发的专用系统管理软件,是根据自己的运营情况量身定制,并且每年都会耗费相当一部分资金在这个部分上予以维护和更新,用以保证运营系统始终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反观国内同类型企业,在屈指可数的全国性连锁超市企业中,只有更少的一两家上市企业,无论从市场占有量和运营管理上都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资金的短缺是主要的阻碍国内同类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其次是运营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几个国际连锁品牌都是在世界范围上来说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的企业。多年的运营,使得这些企业在如何运营自己的企业和经营管理的理念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手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对于一个大型超市来说,每天的运营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包括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保安保洁等等一整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繁琐的经营链。这个链子中的任何一环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各个环节。在硬件设施都相差不大的大型连锁超市行业中,一个完备的,优秀的经营链才是这个行业互相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含量”的体现,是一个新超市是否能够在经营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的同类企业已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来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中小城市都上演过相同的戏码,即一旦有国际品牌大型超市的进驻,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原本这个城市或该项目地原有的国内同类企业就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惨淡收场,从此退出竞争舞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同类企业在运营管理这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学习和借鉴,在短期内提高自身的管理运营水平,是摆在所有国内同类企业面前的挑战。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这些国际企业之所以享受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的主要原因,即拓展策略。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对于大型超市所持的态度还是较为客观和理性的,毕竟这些城市在整个中国经济进程中所体现的优越性和政府的关注度都是大大优于其它城市的,这也就使得一线城市是任何一个国际和国内品牌都绝对不会放过的战略要地。在拓展开新店的策略上国际和国内的超市企业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都在积极的开疆扩土。但是国内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毕竟只占少数,还有大量的中小型城市,和县级市的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于商业配套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使得以前的以菜场经济为主导的日常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对于大型综合类超市的需求程度上升到了政府介入的高度。而在大型超市的市场上,除了一两家目前有能力进驻这种三四线城市的国内超市品牌外,绝大多数国内超市企业不具备这种运营能力。在大多数的国内同类企业的拓展策略中,三年内甚至五年内都没有到三四线城市开店的计划。这一现象就催生了所谓的对于国际品牌“超国民待遇”的由来。由于之前在大摩同时操作过十几个中小型城市的购物中心项目,主力店全都是国际品牌大型超市,对于这一现象曾和多个项目当地政府官员讨论过,对这其中的曲折很有感触。试想,作为一名人口不到百万的县级市政府专管商业的官员,上级政府和当地民意都在千呼万唤,殷殷期盼着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城市的商业面貌,而你本人也深知一旦引进这种商业模式,不光打造了城市名片,在众多相邻的规模类似的小城市中拔得头筹,成就了功名,更顺应了广大民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至于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牺牲些税收,地皮,给些优惠政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超国民待遇”模式在我看来不免有些无奈,时常有“非不为,乃不能也”的感慨。
以上三点,看似三个方面,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资金和运营能力决定了拓展策略和速度,而大量新店的成功运营则加速了资金链的运转,从而能够更快的扩张。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形成。国际连锁超市这样高速迅猛的发展,在现阶段来看已经给国内同类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按照这个模式和速度发展下去,明天将会如何?
只要我们把眼光和注意力放的稍微广一些,我们就会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连锁品牌超市把发展的重心落到了中小型,甚至是县级市上,在这些城市中,土地资源广,物业租金低,政府优惠政策多,最重要的是能抢得市中心的重要土地资源,试想,一个几十万,一百万人口左右的城市,在市中心商业要地开设一家大型综合类超市,合同期通常都是15到20年。再配以几千甚至过万的超市外租区,这等于使得这个城市的商业需求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趋于饱和,即便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想要分一杯羹,市场需求和地理位置这两大抢占先机的优势,就足以让对手们考虑再三了。商机和市场,就这样被这些国际品牌抢占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策略并非战时才是最适合用来攻城掠地的。
随着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程度越来越小,再加上2008年商务部对零售业开放的权利下放至省级相关部门后,零售业领域的竞争日见激烈。而超市行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遍地开花,而在这些新开店当中,只有多少家是我们的民族品牌呢?我们有理由相信,照这个趋势和模式发展下去,行业垄断,这个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现象,就离我们不远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业态的市场,如果只被可数的几家大型企业所操控,行业垄断就一定会发生。香港的“百佳”、“惠康”联手垄断市场,打压“苹果”超市的事件虽然已是往事,但仍让我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新品牌苹果超市推出的低价路线和送货上门的推广策略,争取到了相当多的香港普通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百佳和惠康这两个香港超市业的巨头。于是两家联手,依托自身的超大规模和超大进货量,打压供应商,抬高其给苹果超市的进价,抬高其运营成本,最终使得苹果超市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而百佳和惠康等到苹果无力再战时,就恢复了原来的价格路线,这两大巨头在香港超市的市场占有量和价格控制上,可以说“江湖地位”不可撼动。相同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这种联手垄断的力量甚至连一些国际连锁超市品牌在进驻香港时都不能避免。不难看出,在这场行业垄断的价格斗争中,消费终端即消费者是最后的“受害者”。行业垄断,这个市场经济的副产物,如果我们不能尽早的正视他,他的到来就绝非只是危言耸听。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零售业的主要力量大型连锁超市的未来难道是掌握在外国连锁企业手中?作为民生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的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到那时又会怎样发展?政府介入的力度届时能否真正起到调控物价的作用呢?
在商机和市场资源是相同的时候,市场是公平的,强者为王。在自由竞争的大前提下,
国内大型连锁超市这块大蛋糕,谁能抢得的最多,由能力决定。所以,当我们在诟病一些开发商和政府给予国际品牌“超国民待遇“的同时,是否也要深思内省这其中的来龙去脉?超国民待遇只是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所代表的深厚内涵才是我们所有的零售业民族品牌所要警醒的。毕竟,抱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念头不开放市场,关起门来自给自足已经绝无可能。自身的成长和强大,才是参与竞争,决胜市场的唯一法宝。“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