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心理学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次大陆,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曾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逐渐踏上了中华大地,在历经2000余年的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渗透之后,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着这样的中国特色逐渐向东亚地区传播。中国的佛教文化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个主要理论系统,一般而言所谈的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佛教理论多指汉传佛教,佛教理论相对其它宗教更注重考察人生现实问题、寻求人生的真实,大乘佛教中更注重平等、慈悲和普度众生,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行为的理性反省、对逻辑概念的细致分析都有着深刻独特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认为佛教理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较高的发展阶段上。如果剥离了佛教仪轨、宗教制度以及文化传播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佛教的核心理论是一个逻辑完善的哲学体系。
从十七世纪中国文化经过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逐渐被西方学者认识,我们可以在西方的近代哲学体系、社会学、心理学体系中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荣格在其心理分析理论中融入了道家、佛教的思想,同样现代心理学界也在有意无意的寻找中国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作为理论发展的依据,本文简述中国佛教中与心理学相关概念的联系。
小乘佛教中的心理学元素
佛教认为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名是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色是指人的生理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因此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五蕴包含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格的我的主要元素。蕴有聚集的含义,五蕴就是五种法的聚集,五蕴构成了一个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包括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体;外色包括色、声、香、味、触,称为五境,指人所能感知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的意思。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因此受蕴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受蕴是感应中的分别。如色彩之明亮鲜艳,音声之强弱次第,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无一不是对“色”的心理感受和分别。
想蕴是在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形貌,然后为它取个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人的认识有喜好厌恶,趋吉避凶的动力,所以分别中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取舍,并且经常伴随有一些带目的的行为,以达成人的目标。
行蕴是驱使心产生想法或行动,行为有善、恶、不善不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行蕴由色蕴、受蕴、想蕴无有间断的重复(形式重复,内容有异)形成,或是一者的重复,或是两者三者的重复。行蕴不是一个状态(色蕴、受蕴、想蕴都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主动的,或被动的,或互动的。
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是阿赖耶识。第二类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第三类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心、意、识总称为心,称为识蕴。识蕴是心存在的本有惯性或能力。这种惯性或能力综合了个人以及种系变化发展过程的全部功能体系。识蕴决定着色蕴、受蕴、想蕴、行蕴的聚合,正是这种聚合形成着识蕴。反过来,新形成的识蕴又可以成为后来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聚合的开始。
五蕴概括了人的感知觉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的思维和情绪产生的根源,它自成一个体系,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人的意识的形成等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大乘佛教唯识宗与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心理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开始,继之为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心理活动,也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人们会对这些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形成态度体验,情感过程于是产生。在获取并加工信息,伴随情感活动同时,人们会确定行动目标并克服困难去实现它,这就是意志过程。以上心理过程又被称为心理机能,这些机能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就是个性。人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则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活动系统。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和六位心所揭示了在佛教思想体系下,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行程和产生的原因。
“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此不赘述。
意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有比知、推测的作用。佛教认为现代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佛教认为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是由意识生起的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是个人执着于“我”而产生的,是形成烦恼的根本。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因此末那识指的是现在心理学中的情绪,尤以负面情绪为主。
唯识学认为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与四种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也就是说,它在发挥这个恒审思量、将一切执为“我”的功能的同时,也就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这是现代心理学说的心理冲突的根源。由四大根本烦恼,相应会产生八大随烦恼,这是第七识本身的功能与特点。这八大随烦恼显示了人类情绪的现象特点,在现代心理学里更多的是探讨情绪的某一种表现,例如焦虑、愤怒等等,而唯识学从根本烦恼入手,再从与烦恼相应的现象来分析,更有客观的科学性,在修养的过程中,容易发现与把握,从而达到断烦恼而解脱的目的。这八大随烦恼分别为:放逸、失念、不正知、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散乱。前三者是根本烦恼的一种表现,而后五个则是根本烦恼在延续过程中的表现。这八大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而起,随之而行的,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为了对我们的情感发生与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觉察与纠偏的能力。在行为治疗上,基于这种清晰的认识,能够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技术对治各种烦恼。同时,依此模式对焦虑等现代心理治疗非常重视的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益于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佛家对治烦恼之法,与现代心理治疗手段一样,不外乎认知、行为、领悟等方面,而其表面的法门,无论是宗教仪轨,还是修行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开掘我们本有的“觉”来转化“我痴”之无明。所以在行为治疗上,佛家是走的“戒、定、慧”之路,而在认知治疗上,佛家注重“闻、思、修”的解脱路线。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这与现代心理学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六位心所分别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其包含的心理活动有五十一种,但分类的思想与出发点却与现代心理学不一样。
遍行心所五种:作意、触、受、想、思,是普遍的与八个心王同时活动的,起心动念的五个连续的必须的步骤。
别境心所五种:欲、胜解、念、定、慧,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活动。
善心所是指在善良动机支配下,有益自他的心理活动,共十一种,分别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心所是指六种有害自他的心理活动,即:贪、嗔、慢、痴、疑、恶见。
髓烦恼心所是由烦恼心所引发的不良心理活动,包括:忿、恨、恼、覆、诳、谄、情、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理活动。
不定心所是指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有时善,有时恶,有时不善不恶,性质不固定的心理活动。此共有四种,即:睡眠、恶作、寻、伺。
这五十一种心所,除睡眠外,其余按现代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分类法分类,大致如下:
认知活动——作意(注意)、胜解、想、念(记忆)、失念、恶见、不正知、寻、伺。
情感活动——触、受、惭、愧、不惭、不愧、忿、恨、恼、嫉、害、恶作(后悔)。
意志活动——定、精进、轻安、不放逸、散乱、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心意动荡)。
个性倾向——欲、思(动机)、信(信念)、不信。
个性特征——慧、行舍、贪、无贪、嗔、无嗔、痴、无痴、疑、慢、不害、诓、谄、懦、覆、悭。
唯识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深度比较透彻,可以探入到每一个念头的起落,每一个情绪变化的细微之处,同时有一整套处理方法。其处理方法十分有效,对心灵的安慰亦卓有成效,大体上说来,唯识学所叙述的意识活动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唯识学包含的范围极广,从潜意识,到天赋,与宿业轮回;从我执的末那,谈到自我心理学;从意识活动现象到转识成智,完成精神生活的成长,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以上简单呈现了佛教与心理学相关的一些概念,作为一套流传了2500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的庞大的经籍和众多流派的论疏,涉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帮助人自我认识和解除一切烦恼的法门。近百年来,从荣格到罗杰斯,众多的心理学家不断的从佛教理论中吸取营养,关于佛教禅宗与精神分析、唯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等等方面的研究屡见不鲜。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广泛的涉猎和研究佛教思想体系、各种哲学体系、社会学体系,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现有的心理学认知体系,并对我们所从事的咨询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