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2010年我国有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所渴望与期待,也逐渐的对大学的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表现在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社会对大学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未来,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如果大学以就业为导向,会不会影响“培养全面的人”这一目标?
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既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比较薄弱。部分高校学科体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不单单是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的问题,而是国家人才战略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正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那么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他们希望从大学招聘到可以直接上手的员工吗?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应该成为追求么?当社会需求和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有差距,是改变大学还是“教育”用人单位?
从长远来讲,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评判能力对他们企业是有好处的,远胜于专门的一项技能。
社会需要大学培养出更多跨学科的人才。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软实力、软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善于沟通,更加善于进行团队合作,这些不仅对于发明创造是有用的,而且对于未来的整个创新体系的建立,也是非常有用的。
大学不光是要培训一些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一个具有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下一代领导人。如果仅仅是为就业,甚至是为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市场当中找到一份工作为重点,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太狭隘了。
未来不仅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自己也会对学校提更高的要求。大学在给学生提供课程服务的时候,要考虑怎样去满足学生要求。大学要考虑怎么样帮助学生去获得创新能力,怎样帮助他们去形成解决未来世界所面临的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学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开拓学生视野,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就业。通识教育,加一个技术领域的专长,可能会达到平衡,既保证学生找到工作,又能兼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判断教育结果,要看学生有多大能力能够立刻进行一些优质的研究。中西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去反驳教授的观点,去挑战教授的思维,去挑战教授的某一个结论。
学生是否愿意挑战传统思维,意味着他们是否在进行自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挑战传统思维,所代表的是对这个世界全新的诠释。只有挑战学术权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对于世界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自己的性格能够变得更为丰富。我想这是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进行自主性思维。这也是我们教育要做的工作,鼓励中国的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
企业希望能够看到有跨学科思考能力的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最终需要去和世界各地以及各个不同科学领域的人打交道,这个过程中,跨学科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作能力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