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药价虚高“冰山”,铲除体制弊端是关键


 
许罡
 
继湘雅二院芦笋片暴利事件披露后,5月26日的央视《新闻1+1》再次爆出新闻,刷新了芦笋片1300%暴利的纪录: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治癌药物的利润居然达到2000%。近年来,关于药品价格虚高的呼声一直高涨,也引起了整个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公众一直诟病的药价太贵,还是近日连续被爆的“芦笋片”和“恩丹西酮”暴利事件,再次将药价虚高这个词推到公众面前,也使药品流通环节中的利益链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以及舆论的焦点。因此,有人不得不发出:这仅仅是药价虚高的冰山一角,药价虚高的“水”很深。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0全国深化医卫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也表示,要切断不合理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要进一步采取四项措施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这四项措施包括,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那么,这种种举措能否真正撬动药价虚高这座“冰山”呢?
 
事实:虚高药价令公众触目惊心
继5月1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一种规格为0.36g×60片、出厂价为15.5元的药品“芦笋片”,以21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的新闻后,5月26日,央视《新闻1+1》再次爆出药价虚高的另一种药——恩丹西酮。央视新闻在报道中表示:“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每公斤的市场价为6万元,可以分装12万5000支,8毫克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一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费用,成本也不到四元,而在医院的零售价却是每支80到90元。在陕西省物价局的网站上,输入恩丹西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查到一支恩丹西酮的最高零售价为84.80元。也就是说,如果以出厂价为基准计算,这个药的利润率高达2000%左右,比我们此前曝光的芦笋片还要暴利。”
恩丹西酮的利润比芦笋片还高三分之一。
芦笋片的出厂价是15.5元,购入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芦笋片的是湖南某医药公司,其销售给唯楚医药公司的价格约在30元~40元。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指导价中,湖南省物价局将该药定价为136元。湘雅二院按照《湖南省医药价格公报》的规定,在湖南省振湘医药集中采购网以185.22元/瓶的价格从湖南唯楚医药有限公司采购该药品,并加价15%以物价部门限定的最高销售价213元的价格销售给患者。据在电视中控诉这一药价暴利的韩女士了解,该药实际上只需30元就能买到。
这两起药品暴利事件再次引爆“药价虚高”这个不定时炸弹。
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后,除去成本,论孙片的利润高达1300%,恩丹西酮更是高达2000%。如此暴利怎能不让公众触目惊心。
 
价格监管能否管住虚高药价?
芦笋片暴利事件披露后,受到质疑的湖南省物价局被指“不作为”。面对质疑,湖南物价局作出了相关的说明。湖南省物价局副巡视员郭志球在说明中表示,该药213元的价格,只是药品在湖南销售的最高限价,如需进入国家公立医院销售还必需经过招投标程序。湘雅二院是三甲公立医院,因此该品种规格的药品以185.22元/盒的价格出现在招标平台上属于违规。湘雅二院是看到招标平台的挂网采购后才进行的采购,在采购环节上,医院并未违规。不过,郭志球同时还表示,在芦笋片的价格核定问题上,物价部门确实存在把关不严、信息收集不全、工作不够细致的问题,定价时没有了解到15.5元/盒的出厂价和30元~40元/盒的医药公司购进价等重要信息,导致制发了136元/盒的投标指导价。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如何抑制虚高药价成了值得探索的话题。有人提出应该砍掉流通企业,让医院与药厂直接“挂钩”来抑制药价虚高。这意味着药厂直接向医院供药。然而,能不能做到医院与药厂直接对接呢?以芦笋片为例,湖南省有14个地州市,100多个县区,哪个生产企业可以做到全部直接供药呢?如果这么做,企业的销售价格恐怕比现在的还要高。如果在全国由药厂直接供药,价格恐怕还要贵得离谱。
事实上,药品价格如此虚高,监管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有知情人士提出,湘雅二医院购进的芦笋片,在2007年到2008年,核定的最高零售价为160元/瓶,2008年后期却调整到了213元/瓶。令人不解的是,这两次的价格调动都是以物价局的文件和公报为依据的。既然称把关不严、信息搜集不全,为何还要在短时间内调价呢?作为物价部门,难道相关人士会不知道调价之事?这两次调价的依据又是什么?物价部门称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实导致定价方面的失误,为何没有看到公布对造假的企业严厉处罚、“杀一儆百”呢?为何不让省医药公司这样的一级总代理机构将成本信息发给物价局?如果企业不肯,或者造假,管理部门为什么不采取停止对其产品核定价格等措施,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呢?
可见,我国医药流通对于价格监管几乎是一个空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施价格监管,由谁来监管,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监管。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现有体制下,监管能真正管住药价虚高吗?
 
提高诊费能否降低虚高药价?
为了降低药品价格,新医改提出了“降低药费、提高诊疗费”来弥补降低药品价格出现的医院收益缺口。那么,提高诊费能真正把药品价格降下来么?
网上有一则关于药品价格的调查。在这个名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网上调查中,有这么一项:“对您来说,当前整体药品价格是否偏高?”共有五个选项:一是太高,根本承受不起;二是偏高,但还可以接受;三是一般,不算高;四是比较低;五是不好说。
在参与调查的2087人中,有1403人表示“太高,根本承受不起”,占67.23%。“偏高,但还可以接受”的562人,26.93%,其余三项只有122人,仅占5.84%。药价太高显而易见。
此外,还有一项:“您觉得‘提高诊费、降低药价’能缓解看病贵,看不起病等问题吗?”共有四个选项:一是会有很大效果;二是会有一定的效果;三是不会有效果;四是不了解。同样在2087名调查者中,表示“会有很大效果”的有179人,占8.58 %;“会有一定的效果”的有769人,占36.85%;“不会有效果”的有1059人,占 50.74%;其余80人表示不了解。
从调查结果看,以“提高诊费、降低药价”缓解看病贵并不是公众眼里最理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并非公众所期望的方法。
那么,在专家眼里又如何呢?
事实上,自“降低药费、提高诊费”提出之后,就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关注。去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后,有专家认为,提高诊费是相当简单的事,但要降低药价没那么容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医改专家李玲教授认为,“取消医院加成会减少医院的收入,但不能解决医生拿回扣的问题。”只要医生的激励机制没有解决好,“过度用药”问题就难以改观。结果是,药品单价有可能下降,药费总量却在上升。降低药品价格真正惠及于民,不能仅仅指望提高诊费这么简单的方法,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还有专家认为,“降低药费、提高诊费”的可能结果是百姓看病更贵,其理由是,诊费容易提上去,药费却难以降下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杨成旺厅长认为,要使医院完全从“以药养医”中摆脱出来,还有赖于政府增加财政投入。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以降低药费为宗旨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且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这将大大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此前通过药品销售获得药品加价收入。而在“天高皇帝远”的基层医疗机构,谁能确保基本药物制度不走样?如果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失去销售药品加成的收入后,无疑将陷入困境。最终的结果会是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受害。
 
抑制虚高药价,铲除体制弊端是关键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芦笋片和恩丹西酮“暴利药”事件只是药价虚高问题的冰山一角,药品的利益链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公众将药价虚高的源头指向了医院。芦笋片事件曝光后,湘雅二医院药品采购负责人、主管药师周虹一语惊人:“我们希望媒体好好剖析一下这件事,干脆把整个利益链条全部揭开,看药品的暴利到底被谁拿走了!”由此可见,医院也是只顶着药价虚高这顶帽子,其利益链条到底伸向何处,仍有探究的无限空间。
    特约评论员王锡锌在央视新闻大厅接受访谈时分析说:“医院可能感觉到挺冤枉,因为现在我们谈到整个药品的高暴利,暴利到底流向谁,这个链条很长……”
到目前为止,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并没有遏制药价虚高的势头。为了真正遏制虚高的药价,国家发改委近日组织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座谈会,并制订了相关的措施。5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四项措施,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虚高药品价格。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物价主管部门将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经查实,予以曝光。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起到抑制虚高药价的作用,仍然颇有疑虑,至少还有待于时间的证实。因为从微观和医疗操作流程来看,药品价格虚高,主要是由于现行医药购销体制不顺。一个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用于老百姓治病,中间需要经过六七个环节,直接导致了医药代表泛滥、药品价格虚高。据了解,现在长沙市药品代理公司的医药代表至少在1万人以上,按照其人均月薪6000元左右计算,他们的年收入在10亿元左右。这笔巨大的费用全部间接地由患者承担,患者自然会叫苦不迭。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湖南省政协委员刘伏友曾指出,目前国内医疗体制极度不顺,药品流通购销不透明,中间环节过多,一盒药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最少要经历出厂、审批上市、定价、销售若干环节,20元出厂的药最后到病人手中,价格已翻数倍。事实上,药价虚高的主要根源不在药本身,而是体制的问题。因此,不根除体制诟病,药价虚高几乎难以遏制!

新医改推行已经将近一年半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各地也已陆续开展。此时芦笋片和恩丹西酮暴利事件相继被曝光,或许是个撬动药价虚高的最好契机。卫生部陈竺部长已在多个场合表示,医改最大的问题不是投入而是机制问题。看来改变医疗卫生机构体制真的是时候了!如果新医改不触及机制问题,不仅药价虚高这座冰山难以撼动,而且医改成效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