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拒绝浆糊
路迪认为,国外设计公司往往都有实力,但他们的实力能发挥多少,跟寻求合作的主机厂有多大实力成正比。关键是你能提出要求,让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做下去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2010年6月刊 记者:葛帮宁
《汽车商业评论》:目前在海外建设计中心的,除了江淮(汽车),就是长安(汽车),其他中国企业还没有效仿,他们的模式还是直接外包?
路迪:在海外建设计中心,这种模式不容质疑。你可以旁观全球汽车厂,韩国、日本等都在欧美建有设计中心,其优势是可以利用全球资源,这跟直接把项目承包出去,两者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这是其一。
其二,外包成本反而更高。一方面他需要有利润,另一方面他要理解主机厂的设计意图,需要团队协作。理解得越深,做出来的东西才越准。反之,你即使是把项目外包给乔治亚罗,他做出来的东西也未必就是你需要的。
实际上国外设计公司都有实力,但他们的实力能发挥多少,跟提出要求的主机厂有多大实力成正比。关键是你能提出要求,让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做下去。
就国内企业而言,评审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大领导手上,但他们大多五六十岁左右,要求不张扬。啥叫不张扬?越有特色的方案就越容易落选。除非是那些特别有经验和背景的老总,他能了解市场需求,选择性就较准。
《汽车商业评论》:那您认为,领导应该怎么评审?我记得采访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时,他曾说他也会去评审现场“指指点点”,您怎么评价?
路迪:按照正常程序,领导一般要看两种模型:一是效果图阶段,铣完后,做完手工修改,喷上漆,贴上膜,让领导评审。还有一个是评审内饰模型。
左董也经常到意大利来,他的领导力很强,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相信在场的最好的一位设计师的话。如果设计师认为这个造型不错,他相信他;即使有些地方他不太满意,他会提出参考性的建议,但不一定非要你按照他说的那样改。
《汽车商业评论》:做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这种策略是不是一直延续了下来?
路迪:坦率说,我让这些团队做江淮元素或中国元素,刚开始有些困难。他们毕竟是外国人,也刚接触这个话题。但难度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而且他们进入角色也很快。也可能是我运气好,来设计中心的人都很喜欢中国,对中国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这么说吧,假如我现在让他们做一个东西,很简单,也很容易,但5年前不是这样,那时我让他们设计一个前脸,要说得非常细:怎么做?线条要有什么感觉?参考哪类图形等,而现在只需提出要求,他们就能准确理解。
《汽车商业评论》:但国内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汽车设计就是个“剪刀加浆糊”的工作,把人家做得好的,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不就拼成一个车了吗?对此,您怎么理解?
路迪:其实日韩也是抄下来的,但你“抄袭”的方法要科学:强化优势,弥补弱势,做到青出于蓝,好的企业,是在学习累积后,再去创造自己的特色。反之,就会非常失败。可惜的是,我们很多“抄”来的结果往往都是后者。
以底盘为例,中国的主机厂,没有一家是从图纸开始,全新开发一个底盘的。底盘哪里来?都是借鉴过来的。一借鉴,就限制了车的总布置,总布置进而又限制了车的造型。因此,不管怎样看,你做的车的造型都会有别人的影子。
奔驰、宝马和奥迪为什么跟别的车不一样,首先它们的总布置就不一样。宝马是直缸机,车鼻子较长,驾驶舱偏厚,后尾特短;奥迪是前置前驱,A柱很靠前,前发动机舱很短,而驾驶舱非常长;而奔驰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所以,你根本不用看LOGO,只看外轮廓就能判断出它是哪款车。
目前我们还没有汽车企业能完全做到正向设计。新荣威做得不错,它是老罗孚平台修改后的新产品,有很多原创细节;奔腾是马自达6的底盘,做得就很有自己特色,最起码它前脸有品牌可识别率。这就是成功的例子。
《汽车商业评论》:现在还有个说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未来看,要做出中国特色来,是不是还需要中国人来做?
路迪:可以把这个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以学习为主;第二代是学成出山。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过新途胜?我认为,它的亚洲风味很浓,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格栅、网格、灯具的设计和处理等。而他们的设计团队,绝对有70%是老外,30%来自本土。
同样的,他们也能把握中国元素,当他们能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和亚洲特色时,你再把他们分成两波去PK,不就可以了吗。
《汽车商业评论》:在当地建设计中心,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而我们的做法是,在都灵做设计,在中国卖车,看起来有矛盾。
路迪:要看阶段。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有些区别。当年韩国在欧洲建研发中心时,他在欧洲并没有卖多少车,目的是为国际品牌服务,这个国际品牌并非主要针对欧洲市场,而是全球市场。而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在欧洲建研发中心时,他们的销量在国外就非常大。我们才刚刚开始,还在学习阶段。
《汽车商业评论》:我的意思是,一方面要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全球车,这两方面会不会有冲突?
路迪:不同汽车会有不同做法。目前基本上都是全球平台,在当地可能也有针对当地特色的小改款。比如丰田、本田他们一般同时做好几款车,欧款主要针对欧洲市场,美款针对美国和亚洲市场,在本土还做适合日本的小型车,基本上不对外。现代汽车的做法是全球品牌,一个车型全球卖。
尽管在中国,95%以上的宝马、奔驰购买者都不是驾驶者,他们对车内空间的需求就跟国外购车者不同,国外要求前排空间好,而国内要求增加后排空间和舒适性,要增加轴距。尽管这样,奔驰、宝马绝对不会为中国市场而把两厢车改成三厢车,因为他们的品牌已经有足够号召力。换句话说,他觉得自己才是市场领导者,绝对不会放弃产品特性而去适应消费者。
《汽车商业评论》:您怎么评价目前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设计?
路迪:有好几个企业都做得不错。上汽做得最规范,长城操作得比较好,跟江淮一样,它非常注重质量。长安出去得很早,累积的东西很多,悦翔就比较成功。
广汽的发展潜力较大,它跟日本人合作多年,日本汽车的系统非常严谨,如果它能完全学习到的话,做出来的东西应该不会比上汽差太远。北汽的人力资源丰富,而且它的起点较高,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发挥出来。
主要还是跟企业累积有关系,有好底子才能突然间转化。其实,汽车的加工工艺很简单,但它的密集度很高,所在加工复杂程度也很高。你如果只靠一个人,像有些企业那样,寄希望于某个领导人的话,有些难度。因为这不是单兵作战的概念,而是一个大型团队的协作。
这听起来挺虚的,实际上绝对不虚,尤其是对汽车这种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领导做规划,把相关各部门召集起来进行跨部门协作,中间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否则出来的产品都会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