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压日本电子业“去制造化”


汇率压日本电子业“去制造化”

日前索尼再次与鸿海达成交易:索尼将把其位于斯洛伐克尼特拉市的LCD电视机制造厂90.1%的股份出售给鸿海,同时将销往欧洲市场的LCD电视机制造合同也交给后者。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日元一直处在升值空间,其成本优势受到巨大打击,而制造环节是增值空间比较小的环节,这加快了日本电子企业“去制造化”的进程。对中国企业来讲,日本电子企业在“去制造化”后将引发其成本结构的巨变,中国电子企业原有的成本结构面临着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日电子业“去制造化”的后延影响是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日前索尼再次与鸿海达成交易:索尼将把其位于斯洛伐克尼特拉市的LCD电视机制造厂90.1%的股份出售给鸿海,同时将销往欧洲市场的LCD电视机制造合同也交给后者。早在索尼与鸿海达成交易前,东芝就宣布将把一家位于新加坡的液晶显示器工厂出售给友达光电,这也是前者唯一一个建于海外的同类产品生产基地。日本企业为什么纷纷将制造业务出售或外包?请看第35期《家电纵深》。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关注人民网《家电纵深》。首先我们欢迎帕勒咨询董事、家电行业专家罗清启先生做客我们的栏目,欢迎您罗老师。我们今天想和罗老师聊一下日本的制造企业“去制造化”这样一个话题。

我们看到有这样一条消息,日前索尼再次与鸿海达成交易:索尼将把其位于斯洛伐克尼特拉市的LCD电视机制造厂90.1%的股份出售给鸿海,同时将销往欧洲市场的LCD电视机制造合同也交给后者。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轻身的消息,比如东芝将位于新加坡的液晶生产企业出售给友达光电。您如何看日本企业在进行“轻身”或者“减负”的现象?

罗清启: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我觉得这个阶段出现“又过回来”的现象。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整个看全球金融危机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日元一直处在升值空间,应该说这对日本经济打击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对其成本优势的打击。但是现在这个危机蔓延时间比较长,现在也看不到企稳现象,所以日本想盈利的话,就要重构一个方法。制造环节是增值空间比较小的环节,是制造环节,但是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持环节。日本是一个什么大国?日本叫电子制造业大国。比如说美国也是一个电子业大国,但是它并不是制造业大国。比如说美国很多电子产品,基本上在海外OEM的,台湾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基地,但是日本是什么?日本基本上还是要控制这个生产过程。

日本认为,汽车制造过程产生了像丰田模式,其实这个模式我认为不仅是丰田模式,我认为它是日本的一个制造业符号,整个制造工业链管理的方式,在电子领域也存在。但是现在把这块去掉之后,相当于如果你身体承受能力较弱时,辎重就要转移掉。如果形势好了之后,这些企业会不会这个东西购回来,还是一个问号。

主持人:这样的企业在转型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罗清启:我们现在也看到日本电子企业,在剥离这些制造环节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我觉得最大是战略观念的冲突,这种剥离在舆论上基本上是静悄悄的,可能你看到舆论里有一个消息,或者怎么样出现,其实在日本国内冲突是非常大,为什么?日本基本上要控制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研发过程这些都是日本的强项。如果我把这个工厂交出去的时候,能不能满足我的生产质量的一种需求,这是日本最担心的,一旦剥离会整个制造业会不会空洞化?日本国内有两种舆论,要不要外包出去,有的说要外包,有的说不要外包,美国是大胆的外包,像代工企业很大,实际上就是美国的外包的结构,并不是这个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些外包方,曾经外包顶订单的企业有技术能力可以做这个外包,因为美国和日本不一样,美国在全球是有金融话语权的,金融是它重要的支柱,有一个笑话,日本的产品是汽车电子,美国的产品是美元。所以美国有金融主导权,是很重要的一个盈利产业。但日本是没有的,比如说金融危机,发现日本公司纷纷亏损,这实际上是日元大幅上涨导致汇率政策在短时间急剧变化,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结果。但是日本立国方针在制造业还不能剥离制造业。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暂时的一个东西。

主持人:这些企业经过这样的转型后,他们的今后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看到一些报道讲,索尼去制造化后会更倾向于研发,您认为这种发展方向对他们来讲,对企业自身是有利吗?

罗清启:我觉得这不一定是有利的,并不是去制造化它就不研发了,或者去制造化它就研发了,在没有去制造化之前就不研发吗,我想它现在肯定是并举。我认为,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利用汇率工具。我认为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汇率被管制和大幅度升值,但是如果把工厂全部剥离,成本是不是降低了?在母公司显示是降低了,比如说我有一部分业务量不有日元结算,但是有一个问题,在现在这个阶段成本降低了,把工厂剥离了,现在日元继续上涨了,你拥有技术又怎么样?你拥有技术,如果日元长足上涨的话你剥离制造企业这个环节你还是亏损的。

这是很无奈的一个东西,一流的企业是真正有经营主导权的。现在的企业有很多的制造技术,水平也非常高,但是你没有金融主导权的话,这就比较难。
主持人:摆脱这种困境还是挺困难的事,针对这种去制造化的企业和接手制造企业他们在未来产业版图会产生什么变化?

罗清启: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全球电子业的人都在考虑的这个问题。我认为日本只是发生了去制造化的现象,但没有出现彻底的去制造化。比如说液晶面板显然没有人别人代工,大部分还是自己制造,芯片还是自己制造。就是说把生产环节一些方面剥离出去了,能剥离的要剥离,不能剥离时完全不剥离。就是说核心东西完全不剥离,仍然是制造。如果把制造剥离出去,我认为日本如果在制造这块剥离出去,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产能,游离在日本制造业体系之外,这会出现一个现象,比如说富士康,亚洲这些代工企业,他们肯定躯体要增大,增大是什么概念,会更加培养一些代工量巨大的企业产生,现在像富士康、鸿海都是世界级代工企业。但是台湾一些企业,是世界级规模会进一步放大,为什么说这是电子业战略问题,它对成本的节约会不会持续地降低,因为规模放大了,会不会导致日本这些企业把更多的制造环节剥离出来。剥离出来以后,日本还叫电子制造业大国吗?但是美国是大胆剥离了,我刚才讲过了,它拥有美元的优势。

主持人:具有这样的话语权。

罗清启:日本制造业叫去制造化,实际上是日元话语权劣势的表现。

主持人:这样日本企业去制造化做法,或者这样一种形态,对中国的电子制造企业有什么样的启示?

罗清启:是有启示的。比如说中国的电视机、冰箱、空调也处在规模急剧膨胀的阶段。膨胀意味着什么?你的成本更加低廉,有了规模就会有经济。如果我们的那些生产环节在日本企业战车上,它成本降不下来,日本产价格又降不下来,这对中国企业是有利的。如果日本现在把这些生产环节剥离时,纳入代工企业整个框架里,他们会把成本做得比日本企业做得更低,这对中国企业是一种影响,因为日本企业和我们之间的价格会缩小,其竞争力会提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日元和人民币对全球货币都在升值,但是这里看,谁先中止升值是一个方面。谁会延后升值这对成本影响是不一样的。

其实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升值已经停止了,我们又回到和美元挂钩的状态,但是日元仍然持续升值,所以要持续剥离。实际上在背后交给台湾的工厂,那么降低价格,中国企业该怎么做?所以在这里,会发现有一个在剥离制造化的过程中,看起来日本企业做的事,实际上对我们本土的电子产品影响也很大。日本做电子产品,中国做电子产品,都是同样,都向全球出口,除了技术核力量问题外,还有成本竞争。有一些产品,有一些订单没有转移到中国,比如说墨西哥这些厂家,这种成本竞争会怎么样,所以我觉得对我们的企业来讲,要密切关注这种剥离去制造化现象,去做对策的应用。

主持人:感谢罗老师为我们解读这期的话题,这期节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

 

专家简介

罗清启,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

为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提供战略发展咨询服务。

关于帕勒咨询

帕勒咨询是少数能够同时为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提供战略咨询服务的机构之一。

主要面向各类组织战略决策层提供发展战略、组织优化和业绩改善方面的咨询服务。

服务领域涵盖电子业、零售业、能源业、金融业、医疗卫生等17个行业以及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联系方式

Tel0532-8589729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