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坏了故宫,饿坏了天坛


   落实“人文北京”目标,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北京市内的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问题。故宫和天坛都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都地处中心城区,环境保护、文物修缮、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等,都跻身世界最前列。十多年来,故宫长期处于旅游游客的超饱和状态,而天坛则未能充分发挥其利用效能,从合理利用的角度讲,故宫“暴饮暴食”,天坛“饥肠辘辘”。作为明清皇室建筑群,故宫的属性是国家级博物馆,并非通常意义的“旅游景区”,占地72万平方米,里面的房屋建筑、阶梯甬道、津桥花园、奇花异草等,均受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条约的严格保护,人们在故宫里面随处可见“请勿触碰”的提示牌。天坛公园地处崇文区,占地面积205万平方米,按照文化遗产公园的模式对外开放,集观光、娱乐、文化消费于一体。
  10年来,故宫始终处于超饱和的利用程度,2002年,故宫年接待旅游人次713.7万人次,超过了颐和园、明十三陵等景区。天坛公园同年的游客总数为445.9万人次,故宫的占地面积只有天坛的35%,但其游客总数却是天坛的1.6倍。故宫的每天最大的接待能力大约是5万人,所谓“最大接待人数”是理论最大极限,并非基于文化保护的适宜接待人数,一旦踩踏这条红线,就会对院内文物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可2007年即达每日6万人次,2009年每日8万人次,故宫真的被“撑坏了”。而天坛却是“饿坏了”,虽交通方便,设施齐全,但天坛很难达到较好的接待水平。
  实际上,故宫人气高涨,一不利于文物保护,故宫近几年遭受损坏最重的是室外的景物,大规模新建改建院内的消费场所,破坏了世界遗产的原貌;二不利于释放故宫的产业效能,衡量重要文化旅游景点的产业效能,不能仅仅看其门票收入,而是要格外注意其对所在地区消费的拉动能力,这是大账。
  故宫目前还是“门票+院内餐饮”模式,这是小账,故宫的最大责任就是搞好保护,保护得越好,游客就会越多,在故宫消费是小账,在北京消费才是大账。要算好大账,就应该让故宫“节食”,限制参观人数,积极将主要客流引导到接待能力大的公园景区,比如天坛。让故宫节食,天坛“吃饱”了,这才是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积极规划和调控。

 

    原文地址:http://epaper.thefirst.cn/shtml/jb/20100618/vN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