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看报,得知武汉今后不再成片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了,而是在商品房开发用地里边分出一块配建经济适用房,而将城市长期居住规划变为穷富“同居”的形态。其实在这点上我很不理解,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中国是如何区分“穷人”和“富人”的,更不能理解在高端商品住宅项目中配建低端住房该如何区分建设风格,大锅烩还是一刀切?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同一社区物业费用分为高、低两种不光让住户很难理解,也让物业管理很难执行,总不能一个社区内两套执行标准吧。虽然我们在做企业经营时也讲究按服务不同分级定价,但谁对物业公司考虑过,针对高端项目的水电暖工、客服人员的成本与低端项目完全不同,仅工资支出一项就能相差50%以上,更别说维护费用的支出了。
其次,社区内部规划不易协调。高端项目在园林、道路、智能化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与低端项目完全不同。其中高端项目容积率都会尽量低,住户一般好静,而低端项目容积率不会太低,人口密度较大,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里的园林和道路能拿来共享吗?当我每次下楼却发现呼泱泱一堆人占据了大片空间,你认为我还把这当高端享受的社区吗?当我发现只用我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价格购买保障房的人就住在一起享受着高端的智能化管理,你猜我会怎么想?再倒过来,你天天看着别人乘坐着奔驰、宝马、奥迪拉风般的出入在自己身边时,你心里怎么想?
再者,小区周边规划反而也不易做。低端的需求本身就带来低端的服务,富裕的人群住在鱼龙混杂的地区如何有安全感?换过来想,你看着社区周边脏乱差的环境,你还认为你住在高端社区里吗?更有趣的是,为了低端生活需求,低廉的交通规划要做好,但你是让富裕的人因方便都去坐公共交通工具吗?如果是,那政府是在帮谁省钱,体现出优惠了吗?如果不是,公共交通工具的价格就会高于低端人群的接受能力,那你做的又是什么?怪的很。
实际上我到认为“穷人”和“富人”同居并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反而更容易因理念不同造成心里上的矛盾,对于一座城市的长期发展并非有利。小平同志讲“要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为了拉动社会竞争,推动共同富裕,但因为能力和背景的不同,很多人会走在前面,一部分人会落后,甚至有的人要被淘汰,即使共同拉动,也不能不考虑各自的情况不同瞎拼乱凑,只有在特定环境、特殊安排下组织交流才可行,否则肯定是驴唇不对马嘴。
最后我想说,做为一名中间层的普通老百姓,社会地位比不上一些人或比一些人高些,但人格上没有什么区别,幸福的日子也绝不靠财产来代表,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指数。至于政府非要拉郎配,我个人来说,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