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绿豆、黑豆价格一路飙升,甚至赛过猪肉价。据说,这与一本养生书有关,书的作者叫张悟本。
张悟本头顶“当代中国食疗第一人”光环,其大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6个月销量突破300万册。他所秉持的“药店就是菜市场,医院就是厨房,药方离不开五谷杂粮”的理论,成为最受追捧的养生之道。
昨天,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张悟本以及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再次被推向事件的焦点。一个伪专家为何大受追捧?“中医养生”热的背后是怎样的背景?科学的中医养生理论该怎样发扬光大?……
养生方面书籍为何大行其道?
大师身份“造假”养生书销量大不如前
“原来一天可以卖出20多本,现在一天最多卖10本。”——书店工作人员
5月2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中针对张悟本的养生理论进行了揭批;昨天,卫生部在预防保健问题媒体采访活动中,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而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宣布,张悟本未以任何形式在该校接受过教育。
昨日,本人朋友某报记者到新华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几家书店实地探访。在养生保健书籍柜台前,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依然有卖。听说张悟本身份造假,正在购书的杨阿姨很是震惊,连声说:“咋可能呢!不会吧?我们一家人现在都学养生呢,今天就是儿媳妇专门让我来买张悟本的书的。”
“媒体一报道,这两天书的销量一直下滑。原来一天可以卖出20多本,现在一天最多卖10本。”中原图书大厦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张悟本的事情在市场上起到了连锁反应,除了他的书,其他的养生书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不像原来有那么多人关注了。
养生书热得“发烫”五花八门晃晕你的眼
小到洗脸的细节,大到得病后的保养,都讲得头头是道。——据记者观察
无论中原图书大厦还是郑州购书中心,郑州的大小书店甚至报亭里,养生保健类的图书都是热销品种。
在中原图书大厦,这些书被辟出专区,开设专柜。既有针对女性的《花养女人》、《细说女人病》,还有针对儿童的《儿童经络刮痧》;仅以《黄帝内经》为名的养生书就有十几种,此外《活到天年》、《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种类上百种之多。记者随意翻看了其中几本,小到洗脸的细节,大到得病后的保养,配上光鲜的照片,附上专家的指导方法,都讲得头头是道。
在郑州购书中心二楼,“健康加油站”的牌子赫然在目,该区域销售的全是养生保健类书籍。工作人员说,目前,《求医不如求己》、《手到病自除》这一系列的书最受市民热捧,上架后日均销量能达七八十册,而其他保健畅销书也能卖二三十册。
专家观点“相克”读者不知道该咋办了
像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到底信哪个好啊?——市民迷惑了
“同样是养生的书,说的咋不一样呢?这本书说豆类在去皮后要速冻,才能有效锁定营养物质。可那本书却说豆类不用去皮,熟后即可食用。有些养生保健书让人真是越看越糊涂!”市民苏女士说。
许多人有同感。“第一本书说,菠菜含铁,多吃可以补血。而另一本书就说,菠菜含大量草酸,对人体所需的锌、钙有破坏作用,不可把它当做富含铁质的食物来食用。”苏女士很纳闷,现在的保健书不看还好,一看先把自己看晕了,也不知道这菠菜到底敢不敢吃了。
在翻看了琳琅满目的养生保健书后,许多人都感觉无所适从。“有的书说痛风病人能吃豆腐,有的书却说要禁忌,我不知道该信谁的?”王先生说,像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到底信哪个好啊?
网友发言
专家的观点那叫一个雷人
昨天,有网友总结养生书的“秘诀”。为吸引读者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各类养生保健书不断抛出“雷人”观点:
海产品皆有毒;生吃泥鳅可养生;豆腐伤肝肾;早晨空腹喝凉白开水治胃病;每天只应吃两餐;喝醋不得癌症;维生素片不可食用;块状的肉类不能吃;糖尿病患者只吃黄豆饭、蔬菜和豆制品,不用服药,两三个月就可治愈;小孩发高烧用冷水浸屁股即可;有哮喘、慢支等肺功能弱的人,可以用狗肺补,因为狗的肺活量大……
调查之②
养生专家背后,究竟谁是推手?
据媒体报道,张悟本红遍大江南北,其幕后有推手。近几年,从林光常到张悟本,“养生大师”成名之路轨迹几乎相同,上电视、出书、办讲座、卖产品……名利双收。其中,电视功不可没——
现象
现在养生节目有多火?打开电视就知道了
“老妈每天追着节目看,还要我给她买书、买光碟。”——读者李先生
“现在养生节目成了热门。它有多火?回家打开电视就知道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海峰长期关注和研究电视传播,自然也关注到了养生节目的火爆。
强海峰说,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养生类节目已超过上百档。央视有《健康之路》;北京台有《养生堂》、《健康北京》和《快乐健身一箩筐》等;湖南台有《百科全说》;深圳台有《中医养生大讲堂》……不管哪个电视台,基本都有一两个与养生有关的节目,播出时间几乎涵盖从早到晚的各个时段。有的养生节目虽然被安排在下午时段,但这个传统的“垃圾时间”取得的收视率,甚至让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望尘莫及。
“老妈每天追着节目看,还要我给她买书、买光碟。”读者李先生说。他和同事们交流时发现,中年人关注养生,往往去买书;而老爸、老妈们则愿意看电视。昨天,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中老年人收看养生节目的比率为100%。
除了看节目,许多人还不折不扣地跟着专家学养生。去年,随着养生教母的红火,药店里卖起了“固元膏”;眼下,许多人在家用甘草煮绿豆水,用醋泡黑豆。昨天,接受采访的绝大多数人表示,会按照电视上专家说的做,因为“都能上电视了,肯定错不了”。读者王女士说,她老公有高血压,自打看了张悟本的讲座,不仅买了好几本书送人,还要求她每天煮绿豆水,装进大号水瓶里随身带,并将随书赠送的光碟放进车上的DVD里,连开车都在看,“简直有点走火入魔了”。
养生节目热播最大的赢家,非各个电视台莫属。以往,很多节目都害怕只吸引到中老年观众,现在,这个群体却成为健康养生栏目的争夺对象。为此,不少电视台愿意拿出7点档、8点档这样“一秒值千金”的宝贵时间播放养生节目。
原因
把关不严
靠耍嘴皮子“砖家”也能成明星
在电视上亮相的养生专家,各个都能说、会说、敢说。他们既能满口中医理论,辩证、虚实、经络……信手拈来;也能言语诙谐,深入浅出,如说书艺人般,把人们眼中高深莫测的中医理论说成“白话文”,让观众们从“听不懂”到“听得懂”到“喜欢听”。再加上幕后推手的层层包装,有人头顶中医世家、中央领导保健医生的光环,有人被戴上“排毒教父”、“养生教母”、“食疗第一人”等桂冠,于是,这些专家风头不亚于娱乐明星,挂号费一路看涨,成了上至中老年人下至80后小白领们竞相追捧的“偶像”。
电视捧红了养生专家,养生专家也热衷于上电视。可这些专家谁来把关?强海峰分析说,对于电视台来说,节目的存亡取决于收视率,新节目说上就上,也说下就下,为了保住收视率,不少养生节目“只管火不火,不管对不对”。“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电视台养生节目的制作者,根本不具备对节目内容及嘉宾把关的能力。”
强海峰说,资料显示,央视的健康节目对于专家的把关极其严格:专家要求必须有三甲医院副教授以上职称,并且在卫生部备案,属于国家级专家;选题要求必须通过科学验证,并且获得多位专家共识。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卫视的节目制作者不仅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缺乏庞大的专家资源,加之正规专家讲课的内容不会那么“剑出偏锋”,没有轰动效应,所以他们更愿意去选择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作者或“民间科学家”。而其中的很多人,学历无从考究,书中内容漏洞百出,但胜在能说、会说、敢说,有了一个好头衔外加一副好嘴皮子,就能上电视了。
利益推动
“专家”华丽转身后边谈养生边搞“推销”
关注养生保健的人们,应该还记得林光常。4年前,林光常登上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开启了在内地的骗术生活。他鼓吹“健康饮食”,推出《无毒一身轻》一书。他扬言:“只要食用健康排毒餐,可以不治疗癌症。”然而,有人因为只吃排毒餐没有继续化疗,导致癌症加重。2007年9月,林光常因涉嫌欺诈获刑。
林光常“倒”下之后,媒体对其身份进行了调查,发现他头上的诸多光环都是伪造的。例如自称是台湾癌症基金会顾问,经查基金会并无此人;自称是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博士,经查该大学是私立大学,且以函授和网络教学为主,学位授权未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
林光常本是骗子,可他却登上电视台,携手节目制作方,终于包装成知识渊博、精通养生的“专家”,也终于完成了“专家”和电视台的双赢。有人指出,“养生专家”借助电视出名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推动。正像张悟本“大师”幕后有推手一样,一些所谓“专家”背后的策划团队或者有些出版社的相关人员,会找到电视台,要求“上节目”,甚至提出买断某些养生栏目,通过电视宣传带动图书销售。
除了书籍,还有各种养生产品,其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利益链条。比如,“排毒教父”林光常在电视上说吃肉喝奶有种种坏处,鼓励大家吃素。可大家担心蔬菜的农药残留怎么办?买林博士的果蔬解毒机就对了。号称治愈无数癌症病人的刘太医、靠掌纹诊病的王晨霞等,都属于边谈养生边卖药的典型。
问中医养生为何日渐火热?
--人们“寿而康”愿望日渐强烈
“以前的老百姓追求的是吃饱,而现在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当然就追求寿而康了。”86岁的李振华是我省著名老中医、河南唯一的一个“国医大师”,昨天下午,在李振华老先生家里,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李振华说,中医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内容博大精深,很多养生理论,经过历史印证,显现了它的独特作用。所以,在目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活得长寿,同时又很健康”。
中医名家刘志明先生出身六代中医世家,不仅是中医师、研究员,而且在名扬北京的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注:崔月犁是前卫生部部长)、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坐诊。他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城市人群的亚健康早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求医不如求己、日常保健养生的重要。
于是,老百姓把眼光转向了中国的医学精髓:中医养生。在老百姓看来,中医的养生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学,同时,副作用又不是很明显。“反正都是平常吃的一些食物,也不会吃伤人。”68岁蔡大妈的话代表了很多老百姓的想法。
目前,之所以很多养生电视节目观众多、养生书籍畅销,也是适应这一现状而生。
问“伪科学理论”为何市场红火?
--伪专家会玩概念会制造噱头
在老百姓极度渴求养生理论的情况下,众多养生专家应运而生,这中间有真有假。那么,为什么专家“干不过”伪专家?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徐立然说,伪专家会玩概念,会制造噱头吸引大家的兴趣。而真正的专家都很忙,没有时间。而且通常他们的专著更注重理论性,老百姓不容易看懂。专家毕竟不是作家,再加上中医术语比较艰深,翻译成便于传播的话语,需要一番工夫。 “向老百姓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是我们中医专家的责任。”刘志明说,但目前,因中医名家与老百姓缺少沟通的平台,“比如我,一天要看20个号,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参加电视上关于这方面的节目。真正的中医专家没有渠道去普及中医知识,那些对中医略知皮毛的人自然就大行其道了”。这一现状造成了目前有一些中医理论被一些“伪专家”不严谨、不全面地解读,“受害者则是不懂中医的广大老百姓”。在伪养生理论被传播的背后,媒体也有一定责任。
河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马进举说,目前,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开始让民众担心,今天这个食物有毒,明天那个食物含有添加剂,让老百姓不知道该吃什么好。这时,当号称大师的张悟本告诉公众,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而且该吃的东西若是吃下去,还能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时,老百姓很容易“趋之若鹜”。
问中医养生热折射了什么社会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被推向前台
马进举说,目前,老百姓一窝蜂地追捧“中医养生”,其实,这个事件背后,也反映了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社会顽疾。 “去医院看个感冒,动不动数百元,更何况是一些大病呢,普通老百姓谁承担得起?”马进举说,穷人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是缺少维护生命的金钱,所以他们得了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只能靠身体硬扛。穷人若是得了癌症,吃不起药,也化疗不起,只能放弃治疗。
这时“大师”张悟本出现了,他告诉全国民众: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能治癌症、糖尿病和心肺肾病。而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价廉易得,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更何况这还是号称“大师”的人讲的。
马进举说,其实,这种做法,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贫困时,经常被大多贫困老百姓采用,“那时,生个什么病,老百姓喜欢用食疗等偏方。”
而现在,当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医疗费用增长时,又会转而求助于“中医养生”、“中医治疗”。因此,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关注“张悟本”事件时,也能深层次考虑老百姓的就医问题。
问如何来保护“养生”这块阵地?
--今后将定期组织专家去社区宣传
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说,“关于如何推广中医理论知识”已经列入省卫生厅“十二五”规划里面。他表示,接下来的时间内,省中医管理局将组织更多专家,举行中医方面的培训,让这些专家既继承传统养生保健理论、挖掘养生保健方法,同时又吸收现代科学养生保健的经验,之后,派这些专家定期去各个社区、医院宣传普及中医知识,特别是养生保健知识。 同时,省中医管理局还将利用媒体等众多载体,向公众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宣传。
“老百姓科学的知识接受得多了,伪科学的一些理论自然就没有市场了。”夏祖昌说,中医的核心是讲究一个“辨证论治”,任何一种“食疗方法”都不可能应用到所有人,所以,老百姓把握住这个核心了,任何“忽悠”的理论也自然不攻自破。
问中医养生,信还是不信?
--中医保健本是科学,可眼下养生书籍层出不穷,哪个专家都是权威,各种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普通老百姓,该如何面对?
1.学养生保健,也要有科学精神
传播养生保健知识需要科学精神,普通老百姓学养生保健也得有科学精神。刘志明说,碰上会“忽悠”的专家,一定要保持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他的说法医学界是否认同?其他专家怎么看?科学依据在哪里等等。相对来讲,涉及治疗的节目比单纯养生的节目需要更加谨慎。科学是经得起质疑的,而伪科学则会在质疑声中暴露。河南中医一附院营养食疗科主任王惠琴提醒大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保健书时,需要“独具慧眼”。要了解作者背景,弄清楚是不是医学界、营养学界的专家。即使书籍作者是专家,也最好看看作者精通的领域是否与该图书的内容相一致,例如纯营养方面的书籍,作者最好是有一定资质的营养师。此外,还应特别留意自己要买的书是否为正规出版社出版,理性选购。
2.有病要看医生,无病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是指没病情况下预防疾病的做法。但你真要有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刘志明说。
生活水平高,营养过剩;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吃不好、睡不着……现代人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刘志明说,其实,亚健康对照的就是中医理论中虚的概念。当人的身体处于这一状态时,虽然还“未病”,但已经有了表现,就要及时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也就是所谓的养生保健。
王惠琴也表示,生了病不看医生而自己看书治是绝对不可取的。生病了还是应该到医院看病,让医生给诊断病情,这样是最科学、最专业的,而养生类书籍只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保健的参考。
3.养生保健也要辨证,切忌“照本宣科”
许多人买了养生保健书,看了电视节目,就会不折不扣照着做。对此专家们表示,养生保健,也要因人、因时、分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采取“一刀切”。
王惠琴说,书上的内容是针对一个大群体来说的,具体到每个人其实又是不一样的。大家切忌将书中内容生搬硬套。作为专家,要出一本养生的书,除了具备医学常识外,还要有相关数据的整理和调查,最后还要归纳反馈信息,写书一定要从读者出发,内容要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像张悟本等人,最多算个票友。”刘志明说,张悟本这些人通过出书、上电视宣传中医养生之道,看上去是在推广、普及中医知识,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些理论是不全面的,“不严谨的,有夸大的成分”。如被张悟本神化的绿豆,可包治百病。其实绿豆是寒性食品,可清热解毒,不过它位列卫生部公布的128种药食同源名单之中,其清热作用小,仅相当于黄连的十分之一。
那么,绿豆是不是可以天天吃?刘志明说,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后天之本在于脾胃”。绿豆是寒物,现代人特别是白领,大多都是寒胃,如果天天吃,只能是有害无益。
此外,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年龄阶段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养生保健之道都有所不同。应该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再辨证养生。比如有的书中提倡早晨空腹喝一杯凉白开水,能治胃病,这种方法可能对部分人合适,但从中医的角度讲,胃属脾土,脾喜燥恶湿,早晨处于阳气初升的阶段,水属阴属寒,空腹饮用凉水,会妨碍阳气的升发,损伤脾胃,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老人,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下肢浮肿的不良反应。早晨还是适量喝些热米汤或粥,湿补脾胃助阳气升腾,对养生更有好处。
4.养生保健,重在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老祖宗早有总结。”刘志明说,关于养生保健理论,古文中早有记载。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养生重在生活方式。吃饭七成饱,喝酒要有节制,不能过量;生活要有规律,不能过于劳累;要运动,但不能超负荷,出点汗即可;睡眠要充足,睡比吃更重要……其实,用个时髦的词,就是要遵循“慢生活”理念,生活节奏要放慢。“生活、工作慢不下来,至少你心态上也要慢。要给自己放松、休息的机会。”
中医名家这样评价养生专家
“像张悟本等人,最多算个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