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的世界》关键章节18 永不满足的自我


 

开启的世界
第六章: 认识你自己(永不满足的“自我”、自我怎么回归?)
 

  永不满足的“自我”

  看过了?感觉如何?现在回来说你“自我”翩然而至后来的烦恼。那就是在出生后,这个“自我”诞生并且渐渐成熟产生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一种无觉察的“我”就这样成熟,但是这个我,由于有了边界,就把“我的”“非我的”搞出来了。当然,可是内心原本是“至大的”——婴儿的状态阿,所以,我们也渐渐意识到,其实我们永远不知道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怎么可能把一个无限的地方用有限填充得了呢?

  于是我们会找很多东西来填充,我们需要金钱,我们需要认同,我们需要财富和权力,我们再找越来越高的,直到一个国家的总统,或者世界上的首富,于是我们会发现,那些首富也在找更大的无边,无限的概念由此而来——当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无限来填充无限。 

  为什么人们总不能满足?

  心若有边,永不满足,心若无边,千足万足,何须满足?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当我们被告知所有的并不是我们的,只有我的是“我”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催眠了,我们就已经限制在一个框架里,我所有的是有限的,我们会发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去在自己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扩大,使自己获得某种安全感,长久感——但是我们会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无论我们有了什么,我们都不可能长久幸福。

  我们即使富可敌国,向韩国总统卢武玄,我一再提及他,因为他曾经是那样出众的一位总统,自信坦荡、才华横溢。而且,作为一介平民,通过自己的坚强和自信,以及不懈的奋斗,他有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一个职位,按照传统理解,他可以比任何一个人更有自信说“我的国家。”但是,当他受到一些名声上的指责的时候,他会发现这个名声上的损失他受不了,媒体报道他自杀的时候我们十分震惊,怎么这么一个人会自杀呢?

  会不会因为他认为的他等于他的名声,他的清白?名声受损,于是自我崩溃——可惜啊,名誉又是怎么一回事?名誉其实也是外加的,跟物质一样,就像我们说某一个明星,他吸毒了,如果他不为此付出代价,忏悔或者是向公众道歉的话,我们就不会承认他,于是我们在潜意识里催眠他,他的名声就是他,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假设对于这个吸毒的明星他去了另外一个国家,他呆在那里,静静地呆着生活着,他是不是就不是他了呢?

  我们社会的舆论杀死了多少才华横溢的人啊,当然,最后决定的是这些明星自己,但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难道说没有责任吗?

  那么明星自己该怎么看?我们的名声真的是“我的”——还是“我”自己呢?作为明星,我们被别人认识,那个真的是我们吗?如果是的话,我们会活在多么深重的不安全感啊,我们会时时需要别人有灯光和闪光灯簇拥着我们,鲜花向我们奉送,鲜花是我们吗?名声是我们吗?不是的,如果误认为是,那么我们会说我离开就会烦恼,离开这些就无法呼吸,我们离开别人的认同就不能活,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本质一点都没有损失,你只需要转身,你只需要分清你到底是谁,就不会有挂虑了。当所有的名声权利,财富,所有的所有的,都被我们认清,我们才会获得最终的解脱。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话题,初生之时,我们原先是拥有——不是占有——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本不必再去“占有”我们已经拥有的。

  但是在我们学会了思想接受父母周围的人给我们的思想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我原来不是所有,会挣扎会烦恼,也会痛苦,当然也有喜悦,而最终接纳所有,回到“合悦静美”这个过程就是回归本性。

  我们原先是所有,已经深深的缔结,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感觉,但是我们生命的生机勃勃的炉火都被思想的炉灰覆盖了,后来的语言思维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是有限的,我们的真的是有限的,我们的的确是有限的,进而我们只会知道我们仅有有限的那部分,于是我们开始试图让那个有限变得尽量大——希望大到曾经体验过的无限,用我们的思想,用我们的才华、能力、以及权力、武器,弹药还有其他的,我们试图把这个有限的变得尽量的有限大,但我们仍然发现,只要我们不是最终那个无限大,我们就找不到最切实的安全和美好——那是当然的,因为无论如何一个无限的空间只能被一个无限填满。有限有怎么能填满呢?

  我们不要再找了,回来,回到我们还不会说话,还对这个世界懵懵懂懂,睁开眼睛时那看到的宇宙,体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我们和其他部分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他这个大树上的一片树叶,但我们用手指着数上的叶子,我们问:“这,是不是树?”

  这片树叶可以说“不”吗? 树不是树叶,但是树叶却是树。
 


   自我怎么回归?

  知道了“自我”是怎么样形成的,那么下一步需要的就是回归。回归怎么诞生呢?就是把不是我们的放回原地。

  有人会说我是一个运动员,运动员只是我们的经历,我是一名教师,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我们要放回去的是哪些东西呢?就是把教师职业,甚至其他的这一系列身份放回去——不是扔掉,只是放下。

  我们放回去那些不会消减我们本质的东西,,放回那里,好,我们会发现我不只是一个运动员,我不只是一个教师,我也不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因为没有热情我还在。

  我们通过看上去把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先“放回去”,我们会发现我是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那个空格非常难以填进去内容了,我是                           。

  其实,这个空还有一种填法:就是什么都不去填。

  没错,当我们不能填这个空的时候,我们已经填了这个空,这个空就是最大的空,最大的无限,没错,我们是我们所是的无限永恒,和无边的存在,这种存在会给我们带来特别美好的感觉,喜乐平静安宁,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是这个,我们就是觉醒的了,把一件一件不属于我们的放回去。然后另外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发现所谓你“放回”的东西依旧在你那里——只不过,他们对于你的意义不在一样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是“放下”不是“弃绝”,当然弃绝不了——因为所有的东西你都扔不出这个宇宙,所有的弃绝都是在和自己弃绝,所有的仇恨都是在让自己生气。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这个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开启者会感觉好像重获新生——其实,这都是你以前的状态,不过这时候你更有了技能和生存本领,才能在这里读懂这些文字。那个被父母社会所割裂,所缚之的“自我”是必要的,而且是体验到这个“一我”所必需的,否则,我们一开始出生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所有,可能会和社会格格不入——虽然在未来若干年之后,人类进化之后,这个过程将可能不会是问题。

  所以,这个开启的过程将给我们另一个极为开阔的“一我”的答案——并且最终给“自我”一个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以说我们是大海,也可以说我们是一滴水,但我们是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可以说我们是树上的一片叶子,都可以,这种类似的答案都告诉我们,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肉体上,身体上,思想上的完全孤立的存在,而我们缔结到了永恒,放回去的过程,其实也是把我们自己放回去的一个过程,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刚刚睁开眼看到这个世界那种美好的状态里了,因为所有的都是我们,带着这样的一种状态去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周围的所有的,这都是我们,这不是一个人的,这是我们,只有我们存在,这个我们就是无限大,无限所有都存在的,那个状态。

  所以,炉火从来没有熄灭过,所以我们无法点燃,拨开灰烬,就看到下面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幸福之火。

  门一直没有锁过,我们很想打开那把锁,其实锁一直都没有锁过,腾开手,推开就行了,原先门就是开过的,我们体验过多么美好——所以我们总想开,因为开开门,光很温暖,也很幸福。

......

 

开启幸福的提问 <wbr>第18天 <wbr>Englightening <wbr>Questions18

东方觉悟第一书:东方版《当下的力量》

点击这里:《开启的世界》

 

本博开启幸福问题

引自《开启的世界》的随书小册子

    《心灵慢转弯:开启幸福的50个提问》      

             本书曾让无数人微笑着 泪流满面

 

·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手册

·曾经的中国十大记者、央视《对话》总导演亲历彻悟,辞职著书

·张德芬、毕淑敏、国际心灵大师阿特金森、查普曼联袂推荐

 

 

 

 当当网、卓越、豆瓣......上

又一位你的家人,在提醒你,《开启的世界》这本书的关注点,你愿意停下脚步听一听这位家人给你用心说的话吗?

 读者心声:
“只看了几个章节,我已眼眶含泪。”—— 北京 项女士
“活了几十年,只为了等待今天这一天。”——北京 叶先生
“太不可思议了!妙,不可言阿,我心中的花开放了。”——新疆 李先生
“开启,让我一辈子当几辈子过。”——北京 张女士
“开启觉醒这件事真的是可以学习的。只是听阿勋谈过几次话,《爱的觉醒》《当下的力量》我就很容易读懂了。” ——[美国]芝加哥 Mr.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