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经典战略思想做过一些不同角度的另类思考,与一般的观点稍微有些诧异。
国共战争初期,两军军力相对悬殊。
国民党军队凭借领先优势,占领大城市,以城市为据点,集结重兵,而在广阔的农村区域的军事力量、舆论力量都相对薄弱的前提之下的。
当时我党兵力有限,如果与国民党展开对大城市的争夺,多有不利,非明智之举。相比之下,农村是国民党的薄弱环节,而且农村市场区域广阔,机动性强,有利于我军作战。
一旦我军在农村区域形成根据地优势,逐步蚕食国民党市场,对城市形成围绕之势,则进退自如,待我军优势增强后,即可一举攻克城市市场。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基于国共战争初期的现实情况而提出来的斗争战略,它是建立在国共两军当时的竞争格局之上的竞争战略。
我坚持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变化的。相对与变化是思考事物最原始的基础点所在。我们研究事物,需要对事物本身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方可得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在探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经典战略的时候,不能固态地看待“农村”和“城市”,不能狭义地将两者定位为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和“城市”。
很多朋友在日常交流毛泽东思想中,往往习惯性固态看待这一经典战略的含义,认为“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
我认为,如此理解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有失偏颇的。
毛泽东思想中的“农村包围城市”应该是一种相对竞争体系,相对动态竞争策略才是这一著名战略的精髓所在。
对于当时国共战争初期而言,城市是国民党军事优势所在,农村是对手的薄弱部分。
国共战争后期,两者优劣之势产生极大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我军在城市和农村同样呈现竞争优势,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溃退到神州大地的山野丛林之地,小股军事力量凭借地形优势,与我军继续进行小幅度对抗。
此时,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基础产生变化,已经不是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城市”和“农村”概念上。
在我的理解里,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应该是一种融合相对论角度看待问题,动态看待事物变化的战略行为。
从彼此竞争格局当中,寻觅对手薄弱环节,形成对抗性竞争。
“城市”代表的是对手的竞争优势,“农村”代表的是对手的竞争劣势,同时,其劣势也将是我方之竞争优势。
如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于“农村”,则我方竞争优势完全可能定位于“城市”。按此推断,也可演变出“城市包围(洒脱)农村”的竞争策略。
由此可见,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精髓,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层面的理解。
在商业实践当中,运用“城市包围(渗透)农村”案例并不少见。这一策略经常被大品牌企业所采用。
大型品牌企业往往凭借其在城市区域构造的品牌优势,高举低打,以城市作为辐射中心,向二三级市场渗透。如玉兰油、可口可乐、李宁、达芙妮等品牌企业。
品牌企业的这种逆向策略,本质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两者之精髓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