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东南西北桃花源求真


《桃花源记》与东南西北桃花源求真

 

潘世东. 

 

 

[摘要]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湖北省竹山县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特征还是从历史文化底蕴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原型。但拿认定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原则、自然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文性和人本性原则、尊重和保护性等六个原则来考量,可以发现,最后真正认定哪一处武陵源、桃花源究竟谁是谁非倒不十分重要,至为重要的应该是对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和创造、现实的福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起码的尊重和关切,有着长远的深思和熟虑,更应该是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以联手合作为手段,以大力宣传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为契机,同时高歌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对东西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武陵源、桃花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力争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携手并肩,谋求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最终作圆、作美世人千年不醒的桃花源大梦。

[关键词]《桃花源记》;全国桃花源;南、北武陵源;南、北桃花源;风物特征;历史特征;认定原则;并存联建;三大理据;理想愿景

一,东南西北著名桃花源述论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美文《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风光秀丽、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让历代的人们无不向往。[1]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沅何处寻。桃花源是不是一个不复存在的地方呢?按《桃花源记》描述的风物特征和现在通行的旅游标准,应该说有四个桃花源是最能唤发大众思古之幽情、最能满足大众梦幻成真理想情结、同时也最能被大众所接受的:

一是云南坝美村。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云南坝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坝美方圆30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村中人员进出大多选择村头和村尾的两个水洞,以免去翻山越岭之苦。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支壮族沙支系的原住民极少与外界来往,至今仍保持着热情好客、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古风遗韵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条坝美河横贯全村,环境也很优美,在炎热的夏季,这两条河便成了男、女洗浴的地方。在茂密的竹林里换下汗渍斑斑的衣服,纵身跳入清凉的河水中,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2]

二是江西康王谷。康王谷又名庐山垅。据宋《南康军图记·记游集》记载:秦灭六国后,楚康王熊绎被秦国大将王翦追杀,逃进谷中,顿时雷雨大作,阻断追兵,康王才得以逃脱,从此深居谷中。此说与《桃花源记》中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颇为吻合。康王谷为庐山最大之峡谷,12公里,向东北伸入庐山内腹,至汉阳峰的晒谷石下。谷内一水中流,古称庐江。两岸青山合抱、雾绕云遮,桃林沿溪、小桥流水,田园阡陌、村舍俨然。此处距陶渊明故居栗里陶村极近,是陶渊明去东林寺见慧远禅师常过往之地。这里极易被视为《桃花源记》的艺术原型。[3]

三是湖南常德桃花源。桃花源风景区距湖南常德市桃源县城西南十五公里,面朝沅江,背临武陵山脉,以其神秘色彩、幽静环境和山川灵气而蜚声海内外。现有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灵镜湖等五个景区,秦人村还有据说是当时进出村子的洞口秦人洞。走过高耸的石牌坊大门,但见青山脚下、山溪岸边,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百树吐红,千树争妍,云蒸霞蔚,奇趣无穷。赏花之余,品尝擂茶,饮桃花酒,自有一番独特情趣。早在陶渊明之前,黄闵所著《太平御览》中的《武陵记》就记载: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寻水,号桃花源。这个桃花源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到北宋而极盛,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墙,一时香火旺盛,成为我国道教圣地之一。这里有潇湘第一阁水府阁,江南第一宫桃川宫,华夏第一院天宁碑院……朝圣桃川香火之暇,足以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4]

四是重庆酉阳桃花源。离酉阳县城不到500,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仰视洞口高处,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逆桃花溪入洞,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好似观音坐莲、燃灯古佛、宫庭玉灯、银山雪海、飞禽走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在石钟和石鼓上轻叩,声音清脆悦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鸣钟鼓。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惟洞尾左侧高处,古朴遒劲的太古藏书四个大字,清晰犹存。[5]

在上述四个桃花源中,其能够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绘特征相吻合的地方委实不少,如果没有互相之间的置疑,对它们谁是真正原型,确实会让人进退失据,莫衷一是。但四者之间相互置疑却让问题变得纷纭复杂了,以至于人们对所有桃花源的真伪都心存疑虑起来。其实,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但真正的桃花源只有一个,究竟谁是桃花源本真的原型呢? 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考证一直没有间断,争论异议纷纭繁复,诸说也各有确凿证据,但又无不存在疑点,因此至今无一处桃花源实景得到公认。事实上,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实,却又是令人不断兴奋和幸运的空间。殊不知,在追寻真相和真理的漫漫历程中,又有几多令人神往迷恋同时充满梦幻魅力的福地不断地向我们敞开。

二,《桃花源记》和历史上的竹山武陵源和桃花源

王正旺指出,“桃花源到底是什么样子?从陶渊明的描述来看,至少有3个明显特征:1,群山环抱的一块平川;2,林木茂盛,溪水环绕,花草鲜艳;3,房屋俨然,家家好客,民风淳朴。可以说,在中华大地,特别是长江流域,具有这类特征的村舍,无处不在。不是吗?沿江有成千上万条溪流,群山之中有无数坪坝,每一处都是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胜地,每一个都可以说是“桃花源”。后人千辛万苦寻找桃花源而无果,要怪就怪陶渊明实在太高超。他娓娓道出一个传奇的人间乐土故事,最后却留下一个扑朔迷离的悬念,留下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有没有解,其实无所谓,重要的是每一处疑似‘桃花源’的美景都值得我们永远珍惜。还有,我们像陶渊明追求和谐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脚步永远不能停下。”[6]诚然如此, 重要的是每一处疑似‘桃花源’的美景都值得我们永远珍惜,都能让我们倍感身为地大物博的华夏子孙的幸福和自豪,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慰籍温馨和无限的愉悦满足。笔者之所以如此提议,是因为大批专家学者近日对桃花源的原型又有了全新的重大发现:湖北省汉水流域竹山县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地形地貌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真正原型。而且,据史书考证,恐怕最早、最确切的桃花源属地必属此地无疑。有八大自然特征和历史根据作为此一立论的坚实理据——

一),从地形地貌、山水风物和情境特征看

1 《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的第一个特征是风物情境和职业特征,溪河相连且易于捕鱼:“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便舍船……”。从这个描述中可以推想,桃花源外有大河奔流,桃花源内有相当大的小溪与这条大河相连。大河和小溪的相当部分都可以行船捕鱼,而且,捕鱼还是当地当时一个为人瞩目的职业。竹山堵河原名武陵河,是汉江最大、最长的支流,西接重庆巫山县,向东穿过神农架莽莽原始大森林,沿途接纳千百条小溪小河后,在湖北十堰市黄龙附近注入汉水。堵河沿岸山高坡堵,土地狭窄,沟谷幽深,草木蔓长,鲜花遍野,动物成群,自古以来,两岸民众就擅长造船织网,攀山游猎,很多人以打猎捕鱼来维持土地供给的不足。船逐鱼走,转弯入谷,时时忘记路之远近,时时发现新的天地,是常常有之的寻常之事。

2《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的第二个特征是地形地貌特征,安全隐秘且与世隔绝: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竹山县桃花源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如果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行约半小时,猛见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进入峡谷约一公里,撑船再不能前进了,河水冰冷刺骨,有的地方深过头顶。穿过20公里武陵峡,继续前行便进入小武陵峡,更加奇幽,两岸山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天空只是一道弯曲的白线,光滴滴的岩壁上横生出参天大树,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来,令人神往,好似陶渊明所写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隐秘幽闭,与世隔绝,不仅不易发现,也很难到达,是一个很安全的避难所在。[7]  

华赋桂是竹山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极力推介者。19913月的一天,还在官渡镇任教的华赋桂在堵河捉鱼,一路行至武陵峡口。石门虽被树木杂草遮蔽,却有光透出。他放下鱼篓钻进去,只见桃花遍野,古木参天,感觉极像《桃花源记》中的场景。调入竹山县城工作后,华赋桂查阅《竹山县志》,奔赴北京、武汉等地博物馆查阅典籍,并到全国各地的桃花源考察,他坚信惟有竹山桃花源才是真源。 [8]

3,《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的第三个特征是土地、物产、交通和民居特征,宜于生存且使人乐于生存: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过海拔1800的驴头山,到达武陵峡谷上游出口———桃源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住着12户人家。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据当地工作人员宣称,在这条20余公里长的武陵峡谷里,还有一处开阔地,住着几户邓姓人家。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竹山县文联主席华赋桂10次进峡谷探访,他写道:只要季节适时,进入大峡谷,花香扑鼻,鸟语入耳,不多久便看见一片茂密的桃树林,可谓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实,就风物而言,桃树、桃花和芳草还只是问题的一个局部,从维持一群避难者的生存和生计出发,必须要有支撑衣食住行的基本植物和条件才行。在竹山武陵峡中,森林遍布,青竹满山,桑树星缀,芳草鲜美,尤其是大的青竹林简直是连山盖野、铺天盖地,真应了“竹山竹山,生竹之山”的谣言。树可盖房,竹能制器,桑可织衣,土生万物。有土有屋、有竹有桑,有良田、美池,有阡陌交通,有鸡犬相闻……衣食住行,应有尽有, 安然恬淡,平静和乐,却没有山外世界的纷扰喧闹,没有按部就班的拘束紧张,没有白热化的工作竞争和矛盾争斗,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窘迫、丝毫压力和丝毫危险。除了安逸还是安逸,除了和乐还是和乐,真正是让人宜于生存、而且乐于生存的理想所在。

4《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的第四个特征是民风风俗和文明道德特征:民风民俗纯朴,邻里和睦,厚道待客。竹山桃源村村民至今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住的全是用泥巴夯筑的土墙、再盖上青瓦的房子,吃的是地里长的、家里养的庄稼和家禽,照明很多人还靠桐油灯,直到2005年底,在全国农网改造工程中,电线才从山外牵来,山坳里的人家先后用上了电灯、电话和电视。除了成群结队来偷包谷吃的猕猴和玩耍的飞狐常做这里的不速之客外,山坳里很少有外人来,以前只有收农业税的人进来,现在农业税免了,收税的人也不来了。但这里古风犹存:一是邻里和睦,乡情深厚。这里流行一句民间谚语很有意味: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亲如一家。事实上,这是当地人民的一种生活理念,平时还怎么显示不出来,一到有事,它就显示为一种真真切切的乡风民俗:遇到喜事,一家喜事家家乐,家家忙,遇到丧事,一家有丧众家悲,家家哀。发生在每一家的大事都不会是某一家的私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大家都会倾家出动,伸出援手,为此着急,为此奔忙。二是这里待客厚道,好客成风。每逢年庆大节,邻里之间都会接客,你家接我家,我家接你家,乡邻之间,家家都要接到,家家都去吃到,俗称吃“磨盘会”。三是“古风”浓厚。古风不仅成为做人做事的原则,也同时成为评价判断世事的标准。比如大人要小孩学古风一点,就是要求小孩要正统稳重;说某人行事古风,意思就是某人厚道豪爽、善良谨慎。古风也用于批评,比如说某人太古风了,就是说某人太不合时宜、太拘谨了。在这里,“古风”不仅成为一个众人耳熟能详、几乎妇孺皆知的名词,而且,成为一种对于往古岁月和传统道德的虔诚和敬仰、臣服和向往。而这似乎是所有避难者和所有遗民带有本能性的共同的心理特征。[9]

二),从历史事实和地理历史沿革看

1、竹山自古就有武陵县桃花源名。《辞海》对“武陵”一词的解释很单纯明白:武陵是地名,一是指武陵郡,二是指武陵县,不论是郡还是县,都是指湖南常德一带。但更为权威的专业书籍《中国历史地理辞典》等辞书却明确表示,武陵县西汉置,治所在湖北竹山县,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南朝梁废;唐初又置,贞观十年又废;隋代改临沅县置,治所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市,1911年废。对武陵的历史沿革,《竹山县志》也作了与此相符的详细记载。事实表明,历史上的确有两个武陵县,一个在湖南的常德市,一个在湖北的竹山县;但产生的先后顺序却相差近千年!《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10]竹山古称武陵县,属汉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尤其是,峡谷入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属竹山县官渡镇;出口处的村子叫桃花源乡,属竹溪县。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乡也好,桃花源这个地名不是现在安到这里的,而是古已有之。据《竹山地名志》记载,桃源村名始于晋代。

2、《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时信息不畅,分析起来,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而竹山县当时称武陵县,隶属于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11]

3、桃花源人自称是先世为避秦乱而躲到山里去的,而秦乱对于两湖地区而言,竹山县则首当其冲。一是竹山县在战国时期为地处秦国南征和楚国北伐的最前线,到处都是秦楚交兵、血肉横飞的战场,至今还可以从遗传到现在的地名如“秦鼓”、“擂鼓台”、“护驾”、“关垭”、“得胜”等称谓中体味得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和激烈。乡土为战场,可以想见当时人民所处的水深火热。为了生存,庸国一带的人民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朝秦暮楚,对暂时的占领者敷衍了事,二是干脆逃往深山大谷,为了安全保命,“不避深幽”。二是秦巴大山从西周到两晋,一直有流民的进入,包括吕布韦、嫪毒家族,这些人“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正是流民的后裔。三是从商朝到西周春秋时代,竹山县一带一直是古庸国所辖。公元前611年庸国亡国后,庸人大部分进入大山中藏匿,一部分南移到湖南大庸,一部分移到竹山武陵峡谷,并从武陵峡谷西走,经过巫山巫峡,远移到巴山蜀水,甚至重庆、贵州一带。这就是“避秦时乱”而逃往桃花源人的可能原型。应该申明的是,这里的每一种原型都与竹山县密切相关。

4、胡哲指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辐射的。晋代以前中国文化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文化过渡期,当时湖北的武陵县处在湖南武陵郡的北部,处于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洛阳”的腹部,又有汉江、堵河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地位重要,知名度和影响力肯定远远超过地处长江以南的湖南武陵郡,所有,自然首先被人们认知。再说,陶渊明一生既没有到过秦巴山中的武陵,也没有到过湖南,他的《桃花源记》并不是他的亲身经历,而是记载了一个为当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从故事内容中,可以体味到这个故事应该来自战乱中人们追求世外现实的北部,而不是来自充满浪漫幻想色彩巫文化的南方。地处竹山县的武陵正处在中原的边沿地带,是人们由“入世”到“出世”的首选地,也是人们逃离战乱、遇安则止的先行抵达地;湖南的武陵则远离中原,因为偏远和闭塞,对于中原的汉、魏、晋的更迭一无所知原本就不足为奇,只有在本应该知道汉魏晋的地方而不知汉魏晋,才是值得一书的怪事。这个地方放在竹山县的武陵似乎更为合乎逻辑。[12]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他曾三次赴竹山实地考察武陵峡,并提出了强有力的确凿证据,认为竹山县武陵源更近乎《桃花源记》原型。除张良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尹虎斌博士、刘宗迪博士、北师大的康丽博士等来自北京、武汉的20余位专家相继到竹山县官渡镇的武陵峡谷考察过。他们也一直认为,无论从地容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更像《桃花源记》的原型。

三,东西南北桃花源应该并存联建

1、东西南北桃花源应该并存联建的理论根据

谁是真正的武陵源和桃花源?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弄清也无需弄清的问题。因为仅只着眼问题的问题,历来是腐儒耗费生命、自我折磨和自寻烦恼的毫无疑义的游戏。笔者以为,从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和人类的终极利益负责的角度着想,对自然文化遗产原型认定的理性做法应该遵循六大准则,这就是:1),历史性标准:最无法绕过、最无法回避的是历史,最能说明真相、最能澄清疑惑的还是历史,所以,历史的标准是铁定的,首先应该遵循的便是尊重历史的过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让历史说话。2),自然性标准:如果从客观性的角度来判断真实与否的话,自然存在应该是比历史更为真实的东西,或者说自然存在就是第一历史,而自然性则自然是第一历史性标准。当历史性标准模糊不清时,自然存在便是最好的说明。3),现实性标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才能存在、才能永远存在,这似乎也早已被广泛认定和接受。现实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不可泯灭的。因而,无论何时何地,现实存在都是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焦点所在。4),发展性标准:发展变化是千秋不变的规律。发展是有阶段的,发展也是无法预测和不可阻挡的。5),人文性、人本性标准:世间的一切都是人为的,世间的一切又都是为人的;人应该被视为世间万事的起点,同时,人更应该被视为世间万事的终点和归宿。只要是建立在人为的、为人的、利人的思考基础上的世间物事,都应该得到起码的人文尊重。6),保护尊重性标准:任何文化资源和历史故迹,无论价值、影响大小,无论其创造或发现时间远近,都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任何文化资源和历史故迹都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创造所在、自豪所在和尊严所在,都是或多或少地关涉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产生、繁衍、发展和壮大的根源和理由,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专家、学者和评判者无论在情理上、道理上或心理上,都应该对它们平等对待、一视同仁。[13]

这六个标准虽是一个学者本着人文良知的幼稚臆想和朴素建议,但它反映和诉求的却是人类理性的执着。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原则系统,我们便会获得一种理性而又温馨的尺度、一种宽阔而又宽容的怀抱、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历史的起码尊重、一种直面历史和现实并对未来负责的勇气和智慧。从这六个原则出发,我们以为,东西南北桃花源非但没有必要相互漠视、较真和意气相争,相反倒是更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以联手合作为手段,以大力宣传桃花源理想为契机,同时高歌桃花源理想,并积极寻求桃花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力争实现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携手并肩,谋求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14]

2、东西南北桃花源应该并存联建的历史根据

全国现有30多个地方叫桃花源,其中以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风景区、张家界的武陵源名声最盛。专题记者联系桃花源风景区采访时,该景区坚称是桃花源的真源。但据《桃源县志》记载,桃源县是宋朝太祖乾德一年(公元963年),由转运使张咏根建议仿陶渊明作的《桃花源记》一文之意而设置的。而这时,陶渊明已死了600多年。张家界的武陵源也名声在外,但这是1982年由黄永玉先生命名的。虽然湖南常德一带,汉代也曾经设武陵郡,但竹山武陵县的设置在秦朝就有了,时间要早得多。[15]地理历史学告诉我们,造成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动乱岁月出现的侨乡、侨郡、侨城、侨都则是其关键要素。据历史线索显示,《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人”,既难弄清是武陵县人,也难弄清是否是武陵郡人。在历史上武陵郡所辖常德、沅临一线毫无疑义,同时晋代的武陵县在湖北也是确凿无疑。历史遗存到今天的现状是奇而又怪的谜团:晋代湖南有武陵郡,郡下设大庸县;湖北有上庸郡,郡下设武陵县。出现两个武陵的原因历史事实早已作了明白的回答:一曰时间顺序,二曰时代因素,三曰故乡故国情结。具体情形是:一二合而为一的答案就是武陵郡和武陵县并不是相同的区划概念和时代概念;二是在晋代由于西晋亡、东晋兴,许多世族大举南迁,出于对故国故乡的本能依恋和家国情怀,在南方设置了大量侨乡、侨郡和侨县,于是南北两地地名便出现了大量重叠现象。对于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的重复,历史学家石泉先生作了一个细致的考证:中国古代地名搬家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许多地名相同。如湖南常德一带的武陵郡、大庸郡,就是从湖北竹山复制过去的。不仅如此,湖南湘、资、沅、澧四水都可以在湖北找到出处,如湖北汉水古称襄江,湖南湘江就是搬用这一地名。石泉先生的论断,其实是解说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先后发生并可以并存联建的最可靠根据。[16]

3、东西南北桃花源应该并存联建的现实根据和有效途径

从上述六个原则出发考察,可以发现,东西南北的桃花源之间有着内在历史的悠久关联,而且存在着众多现实合作、互利互惠的基础。对此,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且被历史地理学界共尊权威的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提出了远见卓识,他建议:由于竹山桃花源无论从自然景观还是历史文化角度上讲,都十分有特色,因此可与湖南的武陵源、桃花源并称为南武陵北武陵南桃花源北桃花源,二者可以并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邓爱民博士在经实地考察后已写出长篇报告,认为竹山武陵峡谷美不胜收,已达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完全符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笔者以为,湖南武陵源、桃花源与湖北武陵源、桃花源相距不过千里,同属两湖西部偏避和闭塞地区,同样面临着发展和发达的共同使命,同样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文化根须血肉相联,应该在这个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之上,谋求两地深入持久、广泛全面的合作。不仅如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讲究和追求规模效应的今天,全国各地的桃花源应该倍加珍惜双方共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基础,本着整合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本着共同尊重历史和着眼未来的思路,从宇宙的眼光和地球村的情怀出发,克难进取,精诚合作,共同建立全国桃花源旅游经济托拉斯,以一票制为载体,协商规划,分头建设,力争同时将全国各地的武陵源、桃花源大力推向世界,为国人、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心灵按摩的诊所、理想起飞的机场。这是至为合乎实际的选择,更是让人欣慰无比的理想愿景。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人事厅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号:(2002Z03001/20026/十堰市软科学项目。.

作者简介:潘世东(1963-),男,湖北竹山人,华中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水文化研究。



[1] 杨万柱,梁颂成.湖湘迁谪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5.

[2] 云南坝美村【N.北京:时尚旅游.20041127.

[3] 桃花何处寻【N.北京:时尚旅游.20041127.  

[4] 谭灵芝. 湖南桃花源发现"桃花洞" "世外桃源"之明证[N]. 华夏经纬网, 2006, 03,21.

[5] 李明思.五一黄金周上演真假桃花源大战[N].重庆: 法制早报. 2006,4,30.

[6] 王正旺.千古之谜无解何妨[N]..湖北.楚天都市报,2006,4,21

[7] 张振鹏.经典美文品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

[8] 蒋绶,姜宗俊. 湖北竹山峡谷疑似桃花源 自古就有武陵之名[N].湖北.楚天都市报,2006,4,21

[9] 潘世东.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0] 胡哲.武当方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1] 蒋绶,姜宗俊. 湖北竹山峡谷疑似桃花源 自古就有武陵之名[N].湖北.楚天都市报,2006,4,21

[12] 胡哲.武当方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3] 潘世东,喻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14] 潘世东.诗性的智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5] 蒋绶,姜宗俊. 湖北竹山峡谷疑似桃花源 自古就有武陵之名[N].湖北.楚天都市报,2006,4,21

[16] 蒋显福,匡裕从,杨立志.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