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讲传1:地产价值回归的政府理性


    政府的存在以及其定义,就是公共理性的象征。不过,从计划经济到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的演变使政府成为了急功近利的一个族群,这种情况下,公共理性的守护,成为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座空门,其所带来的危胁,远胜于某个一行业或经济上的失当和泡沫。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球波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监管上的失控。


    在中国,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业已成为集行政管理权、社会资源垄断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推手,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复合身份,在中国地产不长的发展史中表现尤为突出,而土地财政,可谓是地方GDP与政府政绩的双料产物。也正因为此,地方政府因为土地带来的巨大快钱而失去判断,今天所落下的地产新政,在很大层面上,已非仅仅针对开发商和投机者,更有着转变地方政府思维并终结土地财政模式的警示意义。


    在此所说的公共理性,实际上也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研究的“公地悲剧”课题内容。这一课题源于1968年由生态学家盖勒特.哈丁率先提出的“公地悲剧”学说,他指出人类个体完全会从自己利益出发而公共用品和环境,比如农民可以不受约束地放牧,从而导致公共用地被过度放牧而失去环境资源。这一学说挑战了经济学圣者亚当.斯密提出的“个人的逐利行为可以产生公共福利”的观点,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将公共理性与公共管理学引入经济学范畴。从传统看来,要解决这一“公地悲剧”有两个方法:一是政府通过征税制止侵犯公共物品的行为;二是将公共物品私有化。


    奥斯特罗姆则提出,避免“公地悲剧”还存在着社会政治的重要要素,一方面是政府可以从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团体如NGO组织的协调与教育作用,从而使社会达成“互惠”“声誉”和“信任”的和谐关系。她将互惠定义为人类行为或个体之间博弈行为的一种策略,而“互惠”又是促使人们产生“信任”和“声誉”的前提。奥斯特罗姆提醒人们,那种世界与社会的问题只由政府和企业解决的思维过于简单,也容易失于偏颇,公共社会领域需要公民以一种主人公身份参与进来。政府必须和民间团体共同合作来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位出身于政治学与行为实证学的专家强调,今天,大多数政府仍然不会想到或不愿和民间团体合作,然而这却是世界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奥斯特罗姆实际上也提醒了我们,提醒了中国的各级政府,中国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的“公共理性”,同时需要第三方的公共社会团队的思想。


    房地产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联紧密,同时也与更大的经济社会多元格局相呼应,所以,房地产业发展的实质乃是公共社会财富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也由公共社会成同所共同分享。偏离了公共这一实质,这种投资、建设和管理将失去其价值,不仅造就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更将发展成为投机与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源,产生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而所谓的经济发展,也将必然崩溃。


    因此,在当前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国房地产行业走向以及地产命运之际,唤起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理性”变得尤为迫切。在这种“公共理性”之下,城市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内生力与就业机制、城市功能规划与基础建设、城市居住与商业、交通的协调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将成为中国地方政府需要科学考量的全新系统,那种单一的依靠土地财政或者代工经济的招商引资思维模型,将面临全面的转换与更新,而至为重要的,是一座城市以及一个经济社会的文化价值系统。前不久,有记者问我对昆明城市跨越有何看法,我就指出:如果一座城市仅仅只是依靠硬件是无法真正崛起的,昆明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是什么?如何保护,如何再生,如何发展,才是这座城市再生的根本力量,而这,不是简单的城中村改造这一伪命题所能根本解决的。昆明的明天,需要更高的智慧,更需要公共的理性和公民的共同参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