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吴敬琏老师在其执鞭的上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课堂上接受记者提问时指出:所有用这个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人都错了,希望不要像日韩那样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2006年我就说过,我希望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是个例外。虽然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体制改革涉及既得利益问题,会有很大障碍。但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公民要去推动改革、去监督政府。”
关于改革的动力和阻力问题学界已经讨论得很久了,形成的共识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日子都明显好过了,也相对满足了,于是出现了改革的动力不足问题,而同时改革的阻力又很庞大,既得利益形成的利益同盟非弱力能撼动,而一般来说改革的动力力量往往具有弱势,畏难情绪在作祟,所以大家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确实30年前的改革是在大家都饿肚子的情况下推起的,由于没有阻力,只有动力,所以实施比较顺利,这一段时期在经济学史中也称增量改革时期,但是到了新时期,改革渐离了帕累托式的阶段,而进入了零和博弈阶段,正如刚才所说,所谓改革出现了阻力力量和动力力量形成的两大阵营,而所谓的零和博弈就是双方净收益为零,一方受损,另外一方才得得益,可想而知这种改革很难去推动,而吴老先生所言寄希望于政治家富有远见,我感觉靠不住,我一直倡导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只有利益相关各方才能真正代表自己,至于体制转型就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到万不得已,谁有那么大的勇气,仅仅有远见就可以做到吗?而吴老后一个建议我看正是路的方向也就是公民意识不高,光是考虑到是一个家庭的成员,而没有考虑到我是一个公民,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我要去推动改革、我要去监督政府。通俗的说就是培育改革力量,而这些力量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而至于利益受损者时时不需要培育,也就是他们这些没有事的人要找点事做,要成为推动改革的同盟军,就正如原来党团结贫农,联系中农,富农组成统一战线一样,推动改革也应该这样!而且团结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因为大家多或多或少受到利益集团盘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