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学毕业生沦为乞丐能否让应试教育回头?


  大江网7月14日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一毕业生因买错车票,流落到南昌一个月,沦为乞丐。此事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当下学生素质缺陷中的冰山一角。笔者想对孩子说,你买错了票不要紧,去南昌找工作去碰碰运气也行。可是,当你身无分文的时候该去做些什么?除了做乞丐就再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吗?可怜的孩子,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究竟学了什么知识呀?这些知识怎么就不见派上用场?早前,武汉也曾有一个走读的大学生起初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说实话,这类事件,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至少打在了三个层次对象的身上。

  这三个对象按照责任的主与次、大与小、轻与重,分属校方、家长和学生自己。

  笔者也是大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经常为这类事情提孩子担心。因为平时能借题发挥给孩子灌输这类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即使偶尔说了,估计也是难得听进去,更别说去培养他实际处置能力了。所以,总是在孩子返校或回家的时候,要求信息保证百分之百地畅通,路上的盘缠绝对要超出预算,以备及时之需。因为做家长的都明白,现在的孩子,在所限定的文化知识范围内是一个大学生,但除此之外的知识是个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水平。尽管孩子之间有个性差别,但同在书斋里长大,社会知识普遍能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对于中国政法大学这个迷途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同情。真正的失误是不在于他的,人的个性有一半与生俱来,另一半需要后天修炼,可是后天没给他这么个机会。应该说,他是最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对于他的前途,笔者是担心的。尤其是发生这件事后,社会将对他怎么样看待?他自己会有怎样的心理压力?这都是善良的人们应该为之考虑的。

  事件中的孩子不过是很多孩子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