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中看农 看东北


《经济信息咨询》一篇题为“美大豆对华出口超2千万吨国内豆企再现停工”的文章指出,美国大豆的低价优势国产大豆无立足之地,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性收储,价格仍有走低的趋势。原因有二:其一,对于企业来讲,这样的收购成本每吨要亏几百元;其二,部分地区国产大豆杂质和水分较高。据黑龙江阳霖油脂集团总经理刘玉霖说:“目前四级豆油的价格每吨约7500元,豆粕价格每吨约2900元,加工一吨大豆卖出豆油、豆粕后的收入只有3500元左右,但是收购国产大豆的成本每吨3800-3900元。”而美国大豆今年4月份的港口FOB价格为379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每吨3000元,运到中国后价格优势仍然明显。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说,国家规定的大豆收储价格约每吨3750元,进口大豆到港分销价格是每吨3200-3300元,价差大约500/每吨。
面对上述问题,我国豆农豆企出路何在?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以效率为主导则应以进口大豆为主,国内豆农转向生产其他农产品,从而提高其他农产品的效率以期在国际分工上分一杯羹,豆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利润空间也有了。然而此路是万万不通的。且不说民生必需品依赖进口是否受制于他国,在国际贸易中话语权渐弱,我国农产品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质量低的问题,豆农能转而生产什么?据了解,中国企业10年来首次订购美国玉米,到岸价约合人民币1570元,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国内玉米主力合约收盘价为1900元左右价差达300元之多,这就是个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农业依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依然养活着大半个中国的人口,大豆作为几大农产品之一断然不能弃之。
既然不能弃,由于价格和质量的双重劣势,国家就必然得政策性收诸,这就又回到了初始问题:豆农将将不赔,豆企略亏。长此以往,豆企将难以支撑,国家又有多少能添进这个无底的窟窿?
加大农业科研立力?加强农机补贴?提高农产品效率与效益?我知识有限,所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调整国家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也应该算一条吧。内资企业收购千家万户农民的大豆,要承担收购的短途运费、包装费、场地费的支出,每吨国产大豆的收诸成本高大75元,而在沿海进口1吨大豆的上述成本只有25元左右。加上我国大豆主产区主要在东北,而大豆加工企业却集中在东北沿海,东北大豆运到沿海需70/吨的运输成本,进口大豆在沿加工则免除了这一部分成本。如此算来,在沿海加工国产大豆要比加工进口大豆每吨多付170元,内资企业谁加工国产大豆多,谁就亏损多。说到此处,我心底不免生出些许悲哀……
东北作为老重工业基地也曾有过辉煌,缅怀那些岁月的时候,我们依稀还得见王进喜汗流浃背的影子,还看得见那热火朝天的拼劲……然而当国家的重心转移时,东北没落了,在一片片雪花的掩盖下冬眠了。当领导人站在南海高呼要振兴东北工老业基地的时候,有些人醒了,醒得还不够;有些人还睡着……从发展轻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开始才是东北掘起的道之始者。重工业的优势不能丢,轻工业的优势也要发挥出来。就大豆而言,实现规模化种植,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形成产销一体化,实施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民和企业的双赢,又是东北轻工业振兴之路,东北掘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