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为何不南下建厂?


     

    上海大众终于亮出了“南方战略”的谜底:新工厂落户江苏仪征。与南下3600多公里在佛山建厂的一汽大众大不相同,上海大众选择在离自己的家门口仅300多公里的地方建新厂,这也叫“南方战略”?面对质疑,上海大众可以回应说“我们和德国大众压根就没有说‘南方战略’就是要在南方建厂,至于一汽大众在南方建厂,那是一汽大众‘南方战略’的步骤,而我们是要通过别的方式来实施‘南方战略’……等等”。如此争论意义不大,关键是上海大众此举是否有足够的道理。

    看一看中国地图就会明白,中国内地北端的长春处于一个多么不妙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国所有地区,远离那些最活跃的汽车市场,远离各种口味的消费群体,远离港口,远离所有重要交通枢纽,远离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走出去”对一汽大众来说无疑是天经地义的。反观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港口城市,离哪儿都一样近或一样远,是经济金融中心,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可以反映出丰富多彩的需求特征,是多种优势资源的向往之地,人气最旺,人们都喜欢往这里跑,上海大众又有多大必要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谋发展呢?

    仪征就在上海大众的家门口,有上汽集团荣威的基地,距南京的上海大众基地和上汽集团基地更近,这样,上海、仪征、南京三点一线,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和南汽共同形成300万辆以上规模的超大型汽车制造带,共享规模经济、物流和人力资源优势,从而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这种前景对上海大众股东双方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一汽大众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不如在远方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再建基地,并接受零部件供应体系和物流的挑战。

    另一方面,选择仪征建厂既与国务院一个多月前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相呼应,也与上汽集团的“长三角一体化”构想相协调,这叫“政治正确”。

    从“历史”上看,仪征早就被上海大众股东双方看中,曾在2004年成为上海大众新工厂的地址,是大众2003年60亿欧元中国增资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地也争了,桩都打了,地方当局还大张旗鼓搞了汽车工业园,但2004年一场“车市寒流”让大众寒了心,开始大幅缩减增资计划,终止了这个项目,让当地人感觉被忽悠了一回,最终将地皮折价转让给了上汽,让仪征成了上汽自主品牌的第一个基地,而上海大众则在近两年的产生“井喷”中饱受产能不足之苦。如今,上海大众选择在仪征建厂,可谓“重归故里”,颇有些命运使然的味道。

   无论怎样,在可预见的未来,南下建厂对上海大众来说已无可能,上海大众的“南方战略”主要将依托其在南方的经销商网络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