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过后会有“大戏”?
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意见》对县级驻京办的离开设定了最后期限——半年。驻京办撤离7月20日到限,县级驻京办是否变相“潜伏”。(人民网7月20日)
如今,县级驻京办撤离大限已过,各地驻京办清理进展如何?据“中国广播网”消息:目前436家登记在册的县级驻京机构已经基本完成注销,而部分还没有注销的机构也表示“正在走程序”。
从公布的消息看,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但被撤销的驻京办是否会“改头换面”继续存在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县级部门仍然可以直接从国务院各部、委、办争取到项目,仍能争取到投资,仍能争取到政策,仍能请到“大官手谕”,仍能找到官员举荐,仍能求到官员题词,那么,驻京办撤销之日就有可能是“大戏”拉开序幕之时。这很有点像教育部门不允许搞重点学校、不准办重点班一样,通知年年发,重点学校门前仍然车水马龙,趋之若鹜,托关系、走门子、想办法,千方百计是要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大家是奔着重点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去的,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重点学校,要想改变谁都想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的想法和努力是很难做到的。
驻京办就是为地方争取到“重点学校”的马前卒,不对“优秀教育资源”进行改革,仅对“马前卒”动刀,杀鸡吓不倒猴。跑“部”“钱”进,是有他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因为一些部委对地方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分配的天平可能难免向“关系方”倾斜,另外也有“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社会现实存在。不“跑”吃亏,不跑就不能“钱”进,在地方巨大利益的趋使下,没有“驻京办”就很可能出现换个办公地方,换个办公模式的现象。作为“父母官”,就像孩子要上重点学校一样,谁愿意输在“起跑线”上啊,争取“政策”总比埋头苦干“致富”快,这是个浅显的道理。要想县级政府不派驻京人员,仅仅一纸“意见”其效力有限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问题是,要让县级驻京人员跑不到项目,找不到指标,打不通关系,要不到政策,拿不到“手谕”。如果真有这一天,你不发“意见”他也会撤。
解决驻京办的问题,说到底是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才能让驻京办跑了白跑,取不到“真经”,拿不到“实货”才是问题的真正节症所在。不然的话“大限”之日就是“大戏”的开始。变着千奇百怪的戏法进京,不但达不到《意见》所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地方政府支出的成本。
这些年,我们见证的“通知”“禁令”“不准”太多了,我们也见证了应对“通知”“禁令”“不准”的各式各样的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