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末以来,国内大豆产业再次陷入困境。由于进口大豆价格明显低于国产大豆价格,由此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方面是大豆主产区东北的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并停收大豆,另一方面是由于大豆比较效益较低导致豆农惜售。无论是大豆加工企业还是豆农,均陷入困局,国内大豆种植和加工产业几乎到了无以为继的境地。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对国内大豆产业发展也给予了特别研究和高度关注,尝试过多种破解困境的办法,但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两条:一是国产大豆单产水平低、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二是进口大豆数量增长过快,冲击了国内大豆市场。美国大豆单产比国内大豆单产高出约50%固然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冲击更是一个严峻的事实。1996年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以来,我国大豆进口一直在高速增长。
1996 年进口大豆超过110 万吨,2000年进口大豆超过1000 万吨,2003 年进口大豆超过2000 万吨,2007 年进口大豆超过3000 万吨,2009 年进口大豆超过4000 万吨,达到4255 万吨。同期,我国的大豆产量只是在1500 万吨上下徘徊。
大规模及快速增长的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我国加入WTO 已接近10 年,农业对外开放也已呈现深度开放的态势,国内外市场关联度日益增强,分析国际大豆市场波动的原因有助于破解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
2003 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经历了温和上涨、加速上涨和高台跳水的动荡历程,甚至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2008 年,国内大豆和豆油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带动下,价格犹如过山车, 走出前所未有的震荡行情。受2009/10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明显增加的影响,2009 年底以来的几个月,国际大豆市场价格进一步走低。实际上,国际大豆价格巨幅波动的原因很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来看,至少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供需格局变动是大豆市场动荡的主因
大豆供需格局变动并不必然导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如果加上金融危机、贸易、投机等因素,就会很容易引发价格的急剧波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食品消费升级导致大豆消费需求增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大豆需求持续上涨。生物能源等非传统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则进一步扩大了大豆的非食物需求,诱发大豆需求增加并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大豆生产出现减产,则很容易出现全球供给偏紧的局面,引发价格上涨;反之,如果大豆出现明显增产,则会诱发大豆市场价格回落。
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放大了市场波动幅度
农产品金融化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一个新的重要特征。在农产品现货市场存在价格洼地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很容易找到机会,规模巨大的热钱把投机重点转移到粮食期货市场上来,放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另外,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等都以美元标价或者结算,美元贬值将直接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数据表明,美国CBOT 大豆持单量由2003 年初的21.2 万份快速增长到2008 年初的61.6 万份,增加了近2倍,同期,大豆的现货价格由222 美元/ 吨增长到536 美元/ 吨,增加了140%多。美国金融危机以来,CBOT 大豆持单量则由高位迅速减少到2008 年底的27.9 万份,减少幅度为超过50%,大豆价格也迅速跌至340 多美元/ 吨。
原油价格波动诱发大豆价格变化
一方面,原油价格上涨,推高了大豆生产投入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推功大豆价格上涨,反之亦然。这次原油价格的变化与国际大豆价格波动轨迹基本吻合。另一方面,原油价格攀升导致能源消费大国寻找替代能源,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就是其中重要的替代品。一般认为,原油价格高于70 美元/ 桶时,燃料乙醇等的生产就会有利可图,诱发燃料乙醇的扩大生产,引起玉米、甘蔗等的需求增加,而大豆生产就会受到抑制,导致大豆供给减少,引发大豆价格上涨。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美国和欧盟开始大规模利用玉米、大豆、甘蔗和棕榈油等农产品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局面,引发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围绕世界粮食贸易利益的政治较量也是大豆市场波动的因素
发达国家以粮食为武器影响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格局。世界贸易体系长期以来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在农业贸易领域内更是如此。世界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80%的世界粮食交易量,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粮食定价权。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牺牲了土地以发展经济,牺牲了粮食来发展换汇农产品,当发展中国家试图以获得的收入换取粮食时,发达国家却提高了粮食价格。2007 年以来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战争。
从中长期来看,对于我国稳定大豆市场以及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四个重要启示。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这次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表明:粮食对于国家安全具有战略价值,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我国有13 亿人口,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够支撑我国进口大量粮食,无论在任何时候,我国的粮食供给只能靠自己解决,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从容应对。建议把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安全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同时,考虑到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在大豆生产、市场、贸易、运输、消费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国家大豆产业的调控联动机制,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调控能力。
农业国际化日益加深,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我国的大豆进口额增加幅度远超出进口数量的增加幅度,影响了我国稳定国内大豆市场的政策效果。国际大豆市场波动已经成为影响国内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密切关注。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资源,缓和国内大豆市场的波动。一是主动利用国际大豆市场解决我国供需缺口和结构矛盾。二是利用进口大国优势,以大豆进口空间置换其他农产品、工业品的出口空间,通过工业发展来拉动农业发展,提高自身安全保障能力。三是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开发海外农业资源,建立海外大豆生产和供应基地,保障我国大豆供需基本平衡。
农产品金融化趋势明显,必须密切关注期货市场变化及其影响
农产品金融化成为国际市场的新特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呈现明显的联动效应。只有密切关注大豆期货市场动态,才有可能有效预见大豆现货价格走势,进而有效稳定国内大豆市场。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游资会时刻冲击农产品期货市场,放大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为此,要进一步规范并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定价能力;扩大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增加农产品期货品种,提高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和影响能力;壮大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商,做大做强,使之有足够实力与国际投机商相抗衡。
完善调控政策,保护国内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要稳定中央、地方两级大豆储备规模,进一步完善灵活高效的储备大豆吞吐和轮换机制,同时大力发展大豆周转储备。必要时采取托市收购、轮换等政策措施,适时、适度调控大豆市场,防止大豆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把大豆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根据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情况,适时调整对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补贴幅度,保护加工企业的利益;通过大豆良种补贴、粮农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绿箱”政策措施,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使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与进口大豆基本相当,确保国产大豆的种植效益,保护大豆种植的积极性。
国际大豆市场波动的背后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