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汉水文化精神锤炼山区教师职业人格


 

用汉水文化精神锤炼山区教师职业人格

 

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的魅力在于盛开在土地之上娇艳的花朵,文化的魅力在于渗透在文化血脉中闪光的精神。汉水文化巨大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精神:

提起汉水,谁都不会忘记神农架。在这里,一代神农不畏艰险、踏遍神农架山山水水,降青牛、收药狮、斗群蛇,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制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是神农披荆斩棘,划破了愚昧落后的漫漫长夜,将文明世界的第一抹曙光带到了汉水之滨。他所体现的是典型的开辟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

提起汉水,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襄渝铁路、丹江口水库。为了配合国家战略调整,支援三线建设,10数万鄂西北人民,义无反顾地捐献出30万亩良田,砍毁了30万亩森林,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祖屋,迁移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创业。如今,将改变中国北方未来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战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启动,数万鄂西北人民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次移民,又将第二次离乡背井!这里所体现的是典型的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

提起汉水,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代哲人杨献珍。在那个个人崇拜、迷信权威、谎言横行、真话敛声的时代,只有他,不畏君、不畏上,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畏上大人之言,敢于坚持己见,独立探究,追求真理。当毛泽东同志“一分为二”的理论和个人的迷信崇拜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合二为一”的论断,表现出了一个思想者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和一个真理探究者对真理的痴迷!这里所体现的是典型的独立求真、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起汉水,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巍巍太和山和武当道教。道教文化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太和!太和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和,即崇尚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道家也追求贵人重生,要求世人关注苍生万有、热爱一切生命,普施人间大爱。在这里,道家留给我们的是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

此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理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献身、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等,都是构成汉水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汉水文化这种开辟创新的精神、牺牲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太和博爱的精神,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更是山区教师春风化雨、桃李满天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我们锤炼山区教师职业人格的一个熔炉。

在文风和学风败坏、抄袭和复制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必须回首历史,扎根于汉水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向神农和祖先去学习他们开辟创新、牺牲奉献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很难想象,老师如何去拨开蒙昧的迷雾,在布满荆棘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带领学生学习(汲取)知识,追求真理。

在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感官享乐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必须回归汉水文化,发扬光大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假如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我们就很难想象,老师如何去克服诸多的阻力,抵制种种诱惑,像胡安梅那样扎根山区,全身心地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前途和命运!

在信仰危机、随波逐流、价值失范日渐严重的今天,要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尊严,获得知识的奥秘,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张扬汉水文化独立求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假如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很难想象,老师将如何去挺直自己的腰杆并睁大自己的眼睛,如何去顶住外界的压力,像杨献珍那样摆脱权威,铮铮铁骨,顶天立地?

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和个人至上像瘟疫一样蔓延的今天,假如没有太和博爱的精神,我们就很难想象,老师如何“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亲人,对他们关怀爱护,悉心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栋梁之材。教不出好学生的老师,绝对不是称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