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先生仙逝,一代画师停下了他手中的画笔。
在网上搜索到关于他的经历、传奇回忆与评论文章,一泉泉的清流淌过心扉。
个人的记忆是在小学四年级的美术课本中第一次看到吴冠中的名字,那先生作的、节选印刷在“名作欣赏”栏目中的一方长与宽不超过5厘米的缩微画,画的是挺立在山脊上之上挺拔伟岸的一排松柏,一片整齐的村落土屋匍伏在山脚之下,质朴、肃穆,充满着昂扬向上的朝气,从此就记下了大师的名字。其后,更多地知道了他的故事,——他的迭宕坎坷、视艺术为生命的一生,他的耿介,他的简朴,他的始终贯穿、终其一生的平民情结......
喜欢吴冠中的画,是因为那贯穿其中的宁静平和,清新,淡雅,充满着朝气的那种精神,尤其是内中透露的那种昂扬向上、永远青春不老的气息。有看到评论说,吴先生一生推崇与追索石涛,而将二者比较,我自已的感受是,石涛的画在冲淡宁静中有一种“光阴易逝,凭唐易老”的感喟(中国山水画的似乎有这样一种传统),一如深秋的景色,天人合一,在轻灵中透露出对寄情山水的永恒的追求而不可得,难免有一丝伤怀流露;吴冠中的画全然没这种感受,浸润着一种永远张扬青春活力的感染力,一如春天与初夏。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在网络上读到孙郁教授的追忆文章:《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言论与鲁迅汉语拉丁化思路接近》,其中关于吴冠中艺术成就与艺术精神的评价精彩传神。摘录下来,记之永存。
——吴冠中曾到绍兴写生。留下的几幅作品都冷峻、清秀,好似染上鲁迅的底色。画面简洁多味,颇多传神之笔。许多意象透着无言的苦思,对命运与天人之际的面对,有神灵的飞动。民俗的与神异的猜想都有,似乎是东方哲思的闪烁,让人心动。他后来曾说,自己喜欢李清照、李煜、李商隐,一直想成为一名有力度的作家。虽无法抵达其路,而精神上要攀援的,恰是鲁迅那样的高峰。
——我读吴冠中的画,觉得是远离八大、吴昌硕的路径,有了现代主义的东西。他不太使用旧文人的笔意,而是借用传统的技法,做现代式的表达。抽象与写实,神意与诗趣都在这里,绘画语言较之传统的文人是多了新意的。印象里他的绘画没有齐白石那么巧小、隽永,也缺乏张仃焦墨山水的大气,但他仿佛天外来客,是一种神奇的美。他赞美石涛、林风眠、潘天寿,却不袭其旧路,而自寻新途,许多作品都离经叛道。有一点旧山水画的笔意,又多见印象派的墨痕。在一些地方摄取了林风眠的想像力,一些地方又有明清文人的古意。最终一切都是自己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一新一旧之间,走了别人难以重复的路。
——吴冠中给文学界另外一个启发是,他的经验的表达具有颠覆性,很少重复自己,不断探讨多元书写的路径,即智慧表达逻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比如说他具有强烈的生活挫败感,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在其画里看到轻灵冲淡和肃静之美,似乎没有受到黑暗痛苦的折磨,他把这些东西深深隐藏在画的背后。他的画面呈现的质感,超越了生活的苦难,把记忆升华成典雅的美,一种气韵生动的东西。不愿简单地还原生活,对人生有着梦一般的猜想,世俗的意象纷纷掉下,而升腾的是迷人的图景。或许他以为,创造别样的世界比摹写现实更为重要。只会一种思维,不能超越传统与现状的人是没有出息的。绘画与文学其实是人的心灵史的不同表达式。我在吴冠中先生的笔墨里倒是读出了文学史家们期待的精神。
永远不老的吴冠中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