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马蔚华与招商银行——企业家理念决定战略


   银行家马蔚华与招商银行——企业家理念决定战略
  本文摘自王吉鹏《战略实论》一书,节选《企业家的理念决定战略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招商银行已从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发展成为了一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和业务网络。
1999年3月进入招商银行并担任行长的马蔚华,1982年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86年获得吉林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学位,1999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荣获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从业二十多年来,马蔚华在金融业具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抗亚洲金融危机
从1993年到1998年,招商银行资产规模曾经从158亿多元增加到1509亿元,短短6年时间实际增长了近10倍。规模冲动的直接后果是,到1999年,招行当年利息实收率仅为84.8%,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高达19.55%。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得这种长期积淀的风险一下子暴露出来,同时,一度多元化更让企业受到重挫。
初到招行的马蔚华力排众议,开始搞改革。马蔚华果断地把利润指标调低,把发展速度降下来,加强内部管理,推行风险文化。具体做法为:一方面,制定铁律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另一方面,实行“铁腕拨备”——以国际标准增加拨备,并加大坏帐充抵的步伐。同时以90万美元从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那里寻到良方:集中资源做强优势行业。2001年,招行基本完成了4大主业的架构。2003年半年报显示,招行的不良贷款率按五级分类标准已由1999年的19.55%下降到4.51%,提前一年半实现了上市时定下的在2004年实现按风险度划分不良贷款率降到6%以下、按“一逾两呆”划分不良贷款率降到4%以下的目标。
拒绝花旗,坚持独立
在招商银行准备在国内发行信用卡的时候,花旗银行曾经提出和招商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在别人看来,和花旗银行合作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是马蔚华和他的团队经过缜密的思考之后,决定拒绝这个合作邀请。因为与国际巨头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最终招商银行将丧失发言权,会受制于人。“傍大款”的确是招商银行可以迅速发展的捷径,但马蔚华不想失去自我。
拒绝外资银行的合作意向之后,马蔚华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挑选了一支来自台湾的专业顾问团队,前提是不能有股份转让。由于这个顾问团队同样有意进入中国市场,双方一拍即合。十三个月后,中国第一张“一卡双币、全球通行”的信用卡问世,至今的发卡量高达1000多万张,在中国银行业名列前茅。双方原本预计八年才能盈利的项目,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盈利。招商银行信用卡的透支循环信用占信用卡收入的40%,其招商银行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使资产品质仍然保持呆账率低于1%的良好状况,大大低于国际同业4-6%的平均水平,成为无可辩驳的信用卡市场领跑者。
交割永隆股份
2008年9月5日,招商银行发行了300亿元的次级债券,迈出收购永隆银行的关键一步。马蔚华认为,招行非常认可永隆银行的品牌影响,并高度重视永隆银行现有管理层和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在未来将继续保持永隆银行业务发展的持续性。他称,并购永隆银行是招行致力于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战略意义非凡。当时,这一举动并不被外界看好。面对外界的层层压力与不解,马蔚华坚持己见,他认为:要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银行要适应脱媒及市场化的大趋势。收购永隆,显然有助于招行加快综合经营步伐,对招行未来的经营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任以来的三件大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蔚华的企业家理念。从政府官员,到一名职业经理人和银行家,马蔚华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其知识体系中,既有扎实的金融专业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全局的视野使得其对国家政策的把握非常准确,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马蔚华相信改变是进步的唯一源泉,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坚信努力创新一定可以达到目标;坚持服务质量第一,创新、自主、独立,敢为天下先,以人为本、执着。
在行长马蔚华的带领下,招商银行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开拓,锐意创新,在革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创造了数十个第一,较好地适应了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被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称誉为国内创新能力强、服务好、技术领先的银行,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