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报刊登易连云写的人民时评:《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这篇视屏写得非常精彩,时评说:“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3月31日出版的《中国教师报》撰文,题目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顾先生的这个提法非常准确,到位,而且他把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次来讲:“我觉得教育公平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机会公平,让大家都有机会上学。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个公民都提供了均等的教育机会。第二层次是教育过程的均衡,即大家能够享受到同等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等。我看现在主要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讲区域均衡发展,均衡也是教育过程的均衡,教育质量配置的均衡。最高层次的公平当然是教育结果的公平。不是人人都上一样的学校、一样的大学叫做结果公平,而是指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毋庸置疑,这两位教育学者都是在强调个性的教育,这也是当务之急。
教育有没有共性呢?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这个哲学道理绝大多数人是明白的,但是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育界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的教育实践还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明白,两种倾向都存在:应试教育实际上是抹杀了个性,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所以这种教育从根本上讲很难让学生满意,今天出现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缺少个性。
而教育的共性也往往被忽视了,这种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育人过程中对人的最低要求,也可以说是共同的要求,这就是要培养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食其力。
义务教育在德国最先实施的初衷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强迫教育,这种国家之义务是要强迫学生接受教育,所以也称之为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对家长来讲也是有义务的,但是我国法律已经规定了这是免费教育,应此家长就没有必要用钱购买这种教育,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这样,正是由于连义务教育都要家长买单,是家长为孩子购买教育,而且要花费大量金钱,这种背景之下育人的共性就难以实现了。
今日中国有许多社会精英,社会名流,而且都是在改革开发之后成长起来的,在这些人中却开始涌动移民流。最近一个报道说美国加州就有中国清华学子13000名。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今天教育育人的最低要求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学生成长中连最基本的爱国热忱都匮乏,这种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
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最基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爱自己的祖国,为建设自己祖国做奉献。
这种共性之所以存在于个性之中,学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实际本领去建设祖国,没有这种实际能力没,没有本领,那么为祖国做奉献也是空洞的,虚假的。
教育理念和实践上面向“育人”的转型,倡导的是个性教育,推行义务教育的宗旨就一定要完成国家意志对受教育者的最低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食其力。这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
“育人”之本是要实现个性和共性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