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怪事咄咄


 

上周末,人民日报评论员写了一篇文章:《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一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这是一论,估计还会继续评论下去。这篇评论的核心问题是说:“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优先发展教育,就要舍得为教育花钱。”“优先发展教育,就要真心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人民网在刊登时使用的标题就是:《发展教育舍得花钱》。

关于教育讨论的够多的了,但是教育总是不尽人意,关键就是能不能长期坚持党和政府科教兴国方针,能不能办教育能够舍得花钱,办教育实实在在办好事,办实事,而不是摆摆花架子,说些好听的,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

就拿教育投入来说,怪事咄咄何其多?

其一,都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而实际上就是不舍得花钱办教育,大楼要造,形象要搞,吃吃喝喝少不了,一谈到教育投入就囊中羞涩了。更有过之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后,教育拨款是列入政绩考核项目,在一些地区这些拨款原本就不很富裕,但是款子拨下去,还要让校长返回一部分。一个管教育的干部说,不拨款,少拨款过不了关,但是不返回一部分,这教育机关迎来送往,吃吃喝喝,还有这小汽车谁养活?更有过之的是连老师的工资都能截留扣发。

其二,花钱不能花在刀刃上,724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区长梁维东与顺德人大代表们座谈。他说:“香港的不少名校,挤在民房堆里面,篮球场也只有一半,外面看起来并不起眼,但这却并不影响他成为名校。‘这是因为人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主要是看里面有没有一批出色的老师,一个优秀的校长。而我们的学校现在都在讲求什么?一讲到好学校,首先就是要有塑胶跑道,建漂亮的教学楼。一些教学楼外面贴砖还嫌不行,还要贴石。看来不是没钱,而是有没有把钱真正用在该用的地方。’”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县的中学如果分三类,最豪华的学校必然是一类,偏远乡镇的中学就最蹩脚。有些差距也正常,豪华过头就不切实际了。这些豪华学校都有塑胶跑道运动场,阔气的很,但有的连体育课都取消了,有了这么高级的运动场也就是摆设,连个运动会都不开。穷学校桌椅板凳都是破破烂烂,校舍还是危房,这是该花钱的地方,就是舍不得。

其三,教育投入可,却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上周我写一篇:《教育改革是改“教”还是改“考”?》有两个网友回帖说:“谈教育改革,先把钱扔在旁边再研究”,显然老百姓对教育不满意也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继续在搞教育产业化,当然导致老百姓不满意。

据我了解义务教育择校已经是明码标价了,少则几千,多则数万。而且还要有中间介绍人,除了择校费,介绍人和校长还要好处费,这些校长一查一个准。教育局长如果有经济问题,少不了校长送去的钱。

 2010516日新华网转载了《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一个教育局长栽倒,“牵连”出了这个县级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长,让人们惊叹不已。510日广东省检察院公布2009年十大“典型案件”,位列第二的便是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受贿案,涉嫌收受“劳务费”的校长98名闻风自首,成了这十大“典型案件”最大看点。

如果查一下那些重点校的校长,两袖清风不是没有,但许多人是已经身不由己了。学校校长也是腐败的重灾区,特别是重点名校。

其四,教育部明令禁止给学生补课。724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区长梁维东与顺德人大代表们座谈。其中一位教师反映去年以来的补课费至今仍未发到手。讲到这里,梁维东忍不住接过话茬,对顺德教育界的不良风气进行了痛批。

教师因为补课费没拿到手被批评了,但这补课费从哪里来,为啥被扣?记者写报道显然已经认为补课费是名正言顺的,就连梁维东区长也不说补课费的是是非非,而是老师要补课费却受到批评。我觉得梁维东区长应该好好调查一下学校收没有收学生的补课费?如果说现在教师风气不正,没有激情,师德也是问题,我看根子在领导。

实际上,有些地方扣了教师工资又能乍样?代课教师是怎样形成的?如果师舍得投入就不会有代课教师,反过来这些教师辛辛苦苦干了十几二十年,说不要几千块钱就打发了。

其五,今天的《京华时报》说:《教育局权力自肥如何管教育》说的是:“烈日下,数百学生在一家‘指定店’排队复印,有的学生排了两天队还没有排到号。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然而,陕西咸阳乾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却规定,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手续时,所有的资料复印须到指定复印店复印,交费21元,否则不予办理。”

学校里的校服,特别是教辅教材几乎是学校的摇钱树,现在教育不是依据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教辅教材何其多?学生的课桌上教辅教材堆成山,都是由学校决定的,教育局会肥自己,学校也会肥自己,买单的都是家长。

说的这些现象大部分都是从报纸上摘出来的事情,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比这多,到处都是怪事咄咄。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不是能够花在刀刃上,那是更值得深思,如果不能坚持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不能真心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教育投入再多一些,教育也未必就能让人民满意。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六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