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四川定向招录培养1852名政法干警笔试正式开考。在拿到最考水平的“申论”试卷后,不少考生顿时傻了眼:“大题竟然是论‘雷锋精神’?我准备的热点问题一道也没有考”、“太出乎意料了,这个题看似简单但要拿高分太难了。”(据2010年8月1日 四川新闻网)
雷锋,曾经是中国社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学习好榜样。曾几何,雷锋二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学雷锋、做好事”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族人民备受热崇的高尚行为。而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雷锋精神”,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这一精神也曾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的茁壮成长,对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雷锋,不该被忘记。“雷锋精神”,不能被随意遗弃。
考生对“申论”题目的种种不适应,也倒证出考题切中要害,考到了点子上。据报道,此次考试“申论”试卷给出了雷锋简介、事迹,以及全国各地30多年学习雷锋的情况——包括成绩和不足,第一道题要求就新时期学雷锋提出建议。第二道则就雷锋的一句话结合现实生活,围绕新时期应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写一篇议论文。然而,拿到试卷后,有的考生觉得“完全没有想到,足足想了半个小时才下笔”;有的考生顿时就傻眼了,不知如何作答;有的考生说:“之前我准备的多道热点题目,比如社区建设、‘酒驾’一个都没有考,居然考这么冷门的题目。”看来,“雷锋精神”这个看似已经老掉牙的题目,却着实让考生们感到很意外、很发懵。
考生面对试卷发呆发懵,源于认知“雷锋精神”的生疏。此次“政法干警”招考对象是退役士兵、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0年应届毕业生(含2008年和2009年届未就业生),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五类“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可以说,考生都是“80后”和“90后”的。对他们来说,“三月来了四月走”,没有“户口”且逐渐淡出公众和舆论视线的雷锋,注定是知之甚少的,自然也会对“雷锋精神”及其实质不知所云,肯定会弄得“丈和尚——摸不清头脑”。
考生对“雷锋精神”的陌生,也折射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异化和民本意识的淡化。雷锋自然是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时代英雄。随着社会的变迁,雷锋日益淡出民众的视野,愈加变得陌生了,从中也不难看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外国人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信仰和精神支柱的人,这话尽管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一些实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对“为人民服务”与“为人民币服务”的选择,一些人毫不犹豫地挑选了后者,致使权钱交易、名利互长、唯利是图等卑鄙行为充斥社会。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学校乱收费、老师瞎补课屡禁不止,医生开“大处方”、“收红包”、医疗费居高不下,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建筑、矿山的亡人事故频发等等,都是背离了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在这种情况下,弘扬“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社会,确实是勉为其难,难显张力。
年轻人不认识雷锋,不知道“雷锋精神”,也凸显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滞后与无能。重视年轻人的培养教育和健康成长,是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既定战略任务,都在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明荣辱、弘正气、育新人,需要把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多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工作,让包括雷锋在内的所有民族英雄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常青树”,崇拜的偶像,努力使他们养成乐民所乐、忧民所忧的优秀品质,密切关注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做到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这一点对于政法干警尤为重要,但愿不是一考了之,而是以考促思,把“雷锋精神”作为终身的必修课,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头脑中不断扎牢服务人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