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悉尼举行的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首届理事就职典礼上传来一则消息:澳大利亚将从2012年起对全国的中医进行注册。这意味着,中医师、针灸师、中药药剂师都将成为注册执业者,中医得以纳入澳大利亚医疗保险体系,将正大光明地走进澳大利亚普通医院和主流医学体系。分析人士认为,这将为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乃至西方各国的发展开辟道路。
据有关数据,世界植物药市场总价值目前已超过600亿美元,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这无疑给中国中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至今为止,中药产业尚未走出原料输出的圈子。从2006年起,我国中药出口额就突破了10亿美元,但近几年来,始终没有更大突破,结构上也未有太大改变。亚洲仍是中药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欧洲其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文化存在差异,二是立法和标准有待改善。在西方主流市场,中药尚未获得药品的名分。中药在多数国家尚未进入主流医药市场,也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若民众收入受到影响,对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药品需求依赖性将降低。加上目前人民币重启升值、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也会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好在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国际环境上,中医药目前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人人享有初级保健医疗”的战略目标影响下,传统医药有望纳入一些国家的医疗体系,澳大利亚此次将中医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在对传统医药实施立法管理,这有助于从法律层面确立中医药的地位。另外,中药较西药毒副作用小,在治疗疑难病症上较为突出,近年来在抗击全球性重大疾病中更有优秀表现,这有利于让世界更好地建立对中药的了解与信心。
中药要真正走出国门,标准化是最重要的一步。中药要积极参与国际认证,进而获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另外,企业一定要重视开发专门用于出口的规格、型号与品种等,特别是药品的说明书一定要翻译成对方国家的文字,或是统一的英文,这样有助于国外消费者更方便地认识中药。与此同时,要加强文化理念的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