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人说,到上海看世博,走路和排队都是让人疲惫不堪却又是难以避免的两件事。笔者上个月亲临世博,参观了两天多,算是刻骨铭心地体验了这两点。
世博园有五个片区,浦东三个,浦西两个。进大门后要走到可搭乘内部免费大巴的道上,路途已然不近,更何况从车站到展馆还需一点长途跋涉。园内虽还有允许随时下车的付费电动车可以搭乘,似乎能缩短一些下车点到展馆的距离,但这些电动车也有指定的行驶路线,最要命的是中途仅允许下却不允许上。所以参观者要到达想参观的各展馆前,必须以走路为主。因此,参观世博,如果想多看几个展馆,走得你筋疲力尽那自然是没商量的。
让人觉得更“悲哀”的是,对于稍有些知名度的展馆来说,走到它们跟前则还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想能进入一探究竟,还必须在展馆前等待一小时甚至数小时。于是,亲身体验一下中国式的排队就成为参观许多展馆必经的一道程序了。
我很佩服世博园的管理者能够将这么多展馆门口的排队,包括进世博大门的排队,管理地如此井井有条,且各具特色。在传统的回形针排队方式的基础上,衍生出沙特馆的L形排队阵列,中国馆的立体分层排队模式,以及上海企业联合馆的那种让人弄不清队首队尾的艺术形排队法。当然,不管世博园怎样管理排队,都改变不了参观者要排很长时间才能进馆这一共性之处。
排队任务的艰难,在第一天进入浦东区听到一则广播时,就让笔者深度感觉到了。广播里说:现在只要排3个半小时就可以参观日本馆了。一个“3个半小时”数量词,加上“只要”和“就可以”两个修饰词的注释,不难让人想象出排队在参观世博中所占据的时间和重要地位了。
在众多的参展馆中,排队等候时间最长的当数沙特馆。据说曾创下了最长排9个小时才得以进馆的本届世博最长排队时间记录。吾虽有心一探沙特馆的诱人之处,但终于经过对自己体力和耐心的评估之后,放弃了这一打算。或许应验了常说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的故事,在望着沙特馆长得看不到尾的排队队伍时,笔者突然心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了参观一个展馆,排上6-7个小时,这值得吗?接着,由值得不值得的问题,想到了为什么有人甘愿排队,想到了不同参观者的不同择馆参观心态。在做了更进一步地浮想联翩后,竟将参观世博的行为与股市操作行为放在一起比较起来,相比之后居然还觉得,世博参观者择馆参观的方方面面与股市里股民操作的方方面面,这两件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价值取向、模式、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等等方面,却都有着甚为相似之处。
以下是经过一番大胆广泛的思考后,将所认为的相似之处整理罗列的结果:
――――――――――――――――――――――――――――――
在股市中,追踪热点是许多股民的经常性行为;
在世博园中,追着热门馆去,则是不少参观者的常见行为。
――――――――――――――――――――――――――――――
股民中,根据报纸和股评人士的推荐决定买哪只股票的人数不少,而且越有报纸和股评人士推荐,就越愿意跟着买;
世博参观者中,听人介绍和看排队人数来决定参观哪个馆的比比皆是,同样地是,哪个展馆被越多的人提起,展馆门口排队的人越多,就越愿意为之排队。
――――――――――――――――――――――――――――――
股市中,很多股民并不会去思考股价是否已经高得有些离谱;
世博园中,不少参观者也不会先想一想,看一个展馆要排这么长时间是否值得。
――――――――――――――――――――――――――――――
在股市中,许多股民在买入一只股票后,常会一直坚持下去,宁亏不抛;
看世博过程中,参观者们在排上一个队后,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很少半途舍得出来。
――――――――――――――――――――――――――――――
在股市中,事先一点儿也不关心所买股票的那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就跟着买的股民随处可见;
在世博园中,事先一点儿也不了解某个参观馆的内容,就跟着众人排队的参观者比比皆是。
――――――――――――――――――――――――――――――
股市中,能够依照自己的理念,做出较佳的投资组合的股民并不多见;
在世博园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设计好参观路线,做针对性的参观者人数甚少。
――――――――――――――――――――――――――――――
股市中,股民事先很少去了解,甚至不去了解上市公司配股集资或分拆上市等融资活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世博园中,参观者事先很少去了解,甚至不去了解一些展馆制定的管理规则,如是否必须凭预约卷参观和预约卷怎样领取等等。
――――――――――――――――――――――――――――――
股市中,股民即使被套多年,也难得去反思自己的选股思路有无问题;
在世博参观者中,排上长队看完一个展馆后,即使觉得不值大概也不会去想一想自己刚才的排队选择方式是否正确。
―――――――――――――――――――――――――――――――
或还可列举出更多的对比,但经过上述对比,已使笔者感到,即使在许多截然不同的场景下,如果从普适性角度去观察比较,人们的行为模式都存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间中原因何在?笔者经思考后认为或可以将此归结为人类的本性使然。因历史悠久的群居生活,导致一个族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且难以改变。影响到个人,就造就了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生活背景的行为方式。中华民族如此,阿拉伯民族是如此,西洋各民族亦是如此。英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刻板,说的不就是这回事嘛。
但为什么在同样一种文化的熏陶下,还仍然会孕育出性格各异的不同个体呢?这或许是因为在一个族群中单个个体的具体行为模式必须与其他个体保持一定的差异,才能相互共存吧。世界上总有人选择A,也总有人会选择B或C;总有人选择坚持,也总有人会选择放弃。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句俗语,似乎点出了世界上存在不同选择的基本道理,实在通俗易懂。
回到股市投资行为的话题上。对于投资方式,如同世博园的排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不同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投资者的秉性,也由此决定了他的投资效率和收益。从这个角度看,秉性或者说本性的不同,才导致了股市中有的人赚钱,有的人亏钱,有的人持平。而也只有在存在差异的环境下,股市中的不同个体才得以共存,否则全世界的股市都只朝一个方向走下去,恐怕早就要关门了。
马克•塞勒尔,这位Sellers Capital Fund对冲基金的创始人,曾在以《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为题的演讲中,将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他具备的7项特质。并强调说,一个人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这7个特质。他的意思是本性乃天生而难以被复制,借此也解释了巴菲特的股市投资业绩为常人望尘莫及的原因。对于那些想模仿巴菲特的投资者来说,听到马克•塞勒尔的这一结论,或许会因此感到无比地沮丧。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承认马克•塞勒尔的本性特质决定论存在,也并不是说在股市中我们就只有被迫地听天由命、无所事事、任由本性驱使的份。恰恰相反的是,这一说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股市中要从亏钱转变为赚钱,就应该考虑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式,甚至要从改变自己的本性(或曰性格)入手。一个人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性格的,唯一的条件是要有刻意学习的主观意识。如果将此进一步引申到人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件事,或许最重要的倒不在于通过学习来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首先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性格,使之更符合成功的需要。
笔者在漫游上海世博园时,偶尔萌发的这些信马由缰的想法,您能够赞同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