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动听的音乐,薄弱的剧情
——张爱峰
大戏节开幕第一场戏《屈原》,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演出的。去的时候,确实抱着看郭沫若写的《屈原》的想法,但没想到的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剧本。
剧情很薄弱,或者说很传统,没有一点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东西,除了招魂那段可能有点稀奇外,其他都很平常。也就是张仪怎么骗楚王,屈原怎么被贬到远方,离开国都。屈原跟百姓们的关系表达的也不多。感觉跟郭沫若的剧本差好多,台词当然比郭沫若的台词差多了!记得剧情中说到了几个词,我也听不明白,旁边的人也听不明白。我觉得遇到这样生僻的问题,最好加句台词,大致描述一下是做什么的。很好处理的,但他们并没有处理。
经典是难以超越的,但如果你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思考,那么可能另外塑造出一个经典来。我喜欢那句话,似乎是普希金说的,经典就是一代一代不断被误读的东西。郭沫若在他那个时代读出的《屈原》精神,跟我们这个时代读出的不一定一样,所以郭沫若版的《屈原》成为抗战戏剧的经典。我觉得编剧没有深入的思考,哪怕你只从一朵兰花开始构思,也能把全剧统一成一个别致的东西,同时还有了像桃花扇一样的线索物品,因为屈原是心灵高洁的一个人,他爱佩戴香花美草,爱桔树,这种高洁的情感使他忠诚于楚国,不屑于投奔他国,宁可自杀。
说到人物表演,我觉得秦将、张仪、屈原还是演的不错的,但其他人物演的很一般,或者说剧本本身对他们的性格塑造不够,南后、楚王都感觉很单薄,子兰更是这样!反面人物塑造的也很一般,上官那些人也没感觉出太有个性。
舞台美术还不错,算不上太好,但比起剧情来好多了。最喜欢的是音乐,确实很古雅,听起来很有美感。但演后谈的时候,一个屈原家乡的观众说,那音乐里没有编钟的声音,不像楚国的音乐,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听不出来的。
也许,对于大学生来说,演出到这种程度,也算不错了,但我觉得比我看过的很多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话剧要差一些。也许我不应该如此苛刻,但没办法,艺术本身就是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