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潜规则’伤害的是民生和国家利益
文 陶凯龙
据《广州日报》报道:曾挂职担任湖南临湘副市长的姜宗福,5月转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助理。在采访中他表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比如领导签字,横着签的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则要“一办到底”。
其中一句话“很遗憾,我没能够改变临湘;很庆幸,临湘没能够改变我。”令人震撼的语言不仅仅是无奈,更是对于官场潜规则的讨伐。
作为官员,姜宗福没有完全融入他的角色,最终的结果是官位没有保住,黯然退出官场,政治生命昙花一现。但是作为一个公民,姜宗福保持了做人应该有的气节和责任,最终赢得公众的理解和尊重,因为是非都在公众的心中。
令人遗憾的是从领导签字的事情可以看出现在的官员为民意识达到了何等程度,关于签字的学问无一都是针对老百姓的,自古以来,领导签字象征着权力的释放,当签字成为官场的艺术,对于公众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官员可以对于百姓的事情在下方权力的时候玩艺术,甚至一笑而过,更有甚者在台上高谈反腐败,台下却变本加厉的贪污腐败,而真正伤害的民生。
传统权力场中,不光领导批示,就连表情、动作中也深藏种种密码,需要下属用心揣摩,这种醉心于弄权的行为规范,早应该被现代文明政府所抛弃。
官本位是中国体制的一种表现方式,一旦官员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有专家认为;造成官本位思想的原因是官设的太多,选官的机制太死,权力的设置过于集中,管官的机制太虚。事实上,都知道官本位有巨大的危害,首先是阻碍改革创新,制约科学发展,更是损害群众利益,助长用人腐败!
形形色色的官场潜规则就像一幕幕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让人啼笑皆非过后是无限的伤感和思考,毕竟官员队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人们喜欢用口碑来评价官员的政绩,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是重视口碑的知识公众,而对于许多官员来说,口碑不如实惠,官位和财富。
姜宗福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被种种落差和心理挫败感击垮,还能够继续思考,用自己的良心,反照他的官场经历,以“官场卧底”的坐标揭示、反思当下的官场生态。可以说姜宗福那些言论,都是利国利民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官场却容不下这样的人!
媒体态和公众的态度几乎全部声讨官员潜规则和对于姜宗福的肯定支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不改变现在官场的体制模式,只会出现更多姜宗福式的杯具。官场的潜规则往往比正式的政策法规文件更管用。
官场‘潜规则’伤害的不仅仅是民生更是国家利益!
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对于官员管理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不外乎是执行的不到位和公众对于潜规则的默许与纵容。
官员贪污腐败以及潜规则的土壤是公众,涉及到的切身利益也是公众。那么,如果公众全部挑战潜规则,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结果又如何?
反思的不仅仅是官员本身,公众也难究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