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近日读到两则关于中移动的新闻。一则是,工信部已制订《关于调整移动本地电话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其核心内容是将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交由运营商,鼓励运营商通过“单向收费”等手段降低资费;另一则新闻来自8月22日《广州日报》,国资委20日发布央企2009年度国资运营情况,披露129家央企中108家央企2009年经营情况,中国移动以利润总额1484.7亿元再次成为“最赚钱央企”。
联系到这两则新闻,我读出了其中三处看点:其一,原来资费不下调的淤塞点并非全怪运营商,而是管理运营商的老大也在其中作梗;其二,手机“单向收费”怎么还是一个“鼓励”,这种温情脉脉的语言背后是不是有不便公开宣讲的故事;其三,即使权威统计数字称,从2001年到2006年,电信资费下降了62%,2009年也下降了13%左右。但百姓的感受却截然相反,依然切身感觉到我国通讯资费仍严重偏高。
首先,手机漫游费、上网费、手机短信收费等为何降幅低微。本地手机通话费,虽然仍偏高,但尚非主要部分,厉害的其实是手机漫游费、短信收费等。这诚如工信部一名副总工程师何霞所说,其实移动本地通话费不高,主要是长途和漫游的问题。我纳闷,在自己国家,哪来漫游,要知道,在德国、美国、英国,人家早就是全国一卡通了。而我国,不断有人呼吁取消手机双向收费、取消各种套餐、取消手机国内漫游费。但营运商仍“我高故我在”。
这逼使一些腰包并不鼓胀的经常奔赴国内各地的公民,口袋中不得不装着数张不同城市的本地手机卡。这非时髦,是无奈。一个国家的信息资费让公民承担的部分过重,直接的弊病是影响公民沟通与信息传递,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工信部与营运商的回应可谓五花八门,诸如“这是国际惯例”,“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等。这种说法很荒谬,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充分,垄断性弱。美国通讯营运商有数千家,谁不顾“上帝”诉求去赚大钱,谁就很快下课;而我们却是竞争格局疲弱,市场垄断性强,运营商危机感弱,一年年大切巨额利益蛋糕。
再者,国际上通行的为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国际惯例是开放式的服务,是经过市场化的充分淘沙后的资费方式,我们暂且抛开国人与这些发达国家公民的收入巨幅落差不说,人家的不管是包月还是按时收费,均得到了“上帝”先期认可,投诉机率根本不可能如我们这样连续多年跃居“十大行业”之内;我国的消费者对月租费、漫游费、短信费早就积怨深重,而且这种不满的情绪至今无法找到“排郁口”。日前更有统计显示,若考虑网速和收入水平,我们的宽带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
其实收取手机漫游费是一种明显不过的强行的行业摊派, 有违我国《消法》的相关规定。当然,这笔收费是一块大蛋糕,要运营商自己割肉拿掉,那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我国民间有句俗语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那么,能大幅降低甚至取消手机漫游费这个“把”的刀,必然在事置利益之外的第三方手中。当前亟待法律法规制度推助这个“第三方”的尽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