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过度金融证券化的恶果


  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信贷萎缩,实体经济难以获得所需资金。为了应对信用紧缩的状况,美欧各国包括中国,都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低成本借款,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企业的债务问题,却引发了政府的债务危机,将企业违约升级到了政府违约。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第一个发出求救信号:“金融危机已威胁到国家主权。”下一个告急的国家将会是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还是西班牙?

  危机背后的推手,显然是资产过度“金融化”——即证券化。

  资产的过度证券化不仅引发了金融海啸,并且令各国政府全面吃进数以万计的资产坏账——出台一系列的救市计划,包括刺激消费、降低税收和救助金融部门等。虽然“救市计划”使金融机构的债务大幅减少,甚至扭亏为盈,但那些漂亮的盈余数字,全都是以政府公共部门大幅增加债务为代价换来的。

  美欧政府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充分暴露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财政问题: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忽视泡沫时期的财政改革。更为严重的是财政赤字化,已成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模式,货币在债务产生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时被销毁,由此形成了债务货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这三、四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提前消费、信贷消费的借贷支出模式,令政府的救市计划“救”到了无法撤离的地步,可见资产过度证券化的毒害之深,就像鸦片一样让人上瘾,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

  过度“金融化”对全球的危害,令华尔街成了众矢之的,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华尔街岂是等闲之辈,为了遮人耳目将以往的游戏玩下去,继续深度“金融化”以掠夺他国财富,目前,他们的目标集中到了中国——一头可以为他们的巨额债务来买单的罪羔羊。

  近来,西方媒体与一些英美经济学家宣称:因中国政府操控人民币汇率,将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倾销欧美市场,由此造成贸易逆差,从而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这些论点乍一看颇为可笑,不过却令人深思。他们无非希望中国的门再开得大一点,最好连门框都拆掉——把人民币送到华尔街去自由兑换,使他们攫取中国的财富之路更加便捷。

  事实上,在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格局之下,中国出售大量的商品和廉价劳务给美国,得到美国印制的美元,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论按照什么样的理论和原则,得到美元的中国应当、也可以在美国购买美国商品和劳务,以完成真正的经济交易,得到国际贸易的益处,构造实实在在的国际贸易自由往来。

  但是,号称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精神支柱的美国,则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消费行为。自然资源不卖,高科技不卖,工商企业不卖,银行很小比例的股份也不卖——在美国越来越大规模地享有中国商品和廉价劳务的同时,中国的美元储备大量增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的巨额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不是中国政府的初衷,而是“被迫”的结果。

  为了减少中国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对美国未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巨大冲击,美国不断加大国债在市场上的流通量,通过资产证券化迫使中国与美国一起,共同承担美国的经济风险。

  这些年华尔街处心积虑,利用“御用”经济学家极力鼓吹借债消费、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利用各类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打造了一个纸壳子的金融体系;利用“庞氏骗局法”不仅拖垮了美国,更绑架了全世界。他们善于运用舆论宣传工具,鼓吹GDP增长指标,使中国近年在开发区热、加工区热、旅游区热、乡镇企业热和房地产热中,盲目追求GDP 增长,最终陷入了一个发展失衡的怪圈。放眼望去,今天的中国正逐渐变为全球的垃圾场: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湿地资源迅速消失,土壤沙漠化加剧,水资源大受破坏,淡水危机威胁到粮食生产……

  如果中国也效仿美国模式——提倡借贷消费、发展汽车工业和大肆炒作房地产,并以此来做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的话,那一旦中国的粮食、水资源,以及发展经济所需的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都掌控在华尔街手里,中国的经济命脉就将操纵在别国手中,使他们无法用枪炮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谈判桌上轻易地囊括。

  事实上,这些年来,华尔街金融霸权已经用强大的金融资本为武器,以股市和房市泡沫为暗器,对中国进行全面的进攻。而在这场战争中,很不幸,中国很显然占了下风,并在过去几十年里被掠走数以万亿计的财富。

  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中国与西方在成本、汇率和能源的战争中,硝烟会更加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