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起纷争,只缘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昨天,张轶通过潇湘晨报将“挟尸要价”的多幅照片公之于众,以回应李玉泉的质疑。随着这批照片的公开,迷雾似乎正在被拨开,但与此同时,“挟尸要价”引发的新闻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危机这些话题,却讨论得更加白热化。(22日现代快报)
http://news.qq.com/a/20100822/000061.htm
《挟尸要价》摘取中国新闻摄影界最高荣誉“金镜头”奖后,长江大学宣传部长公开质疑所激起的舆论漩涡甚至超出了当初大家对英雄救人事件的关注,因而也再次灼痛了广大公众的心。依笔者之见,照片真伪,新闻是否造假,并非眼下争议胶着的核心所在,其实一切都因为《挟尸要价》原本就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现在一方突然宣布自己赢了,另一方或碍于面子,或好胜心强,或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虚而不愿、不敢甚至不能承认自己输了。
《挟尸要价》图片新闻甫一见诸媒体和网络,就激起了如潮水般的愤怒谴责和声讨,人们无不对这种道德、良心几乎丧失殆尽的行径感到愤慨,更多理性的声音则开始反思和质疑,比如,接到报警后当地相关部门为何反应迟钝,不积极作为?既然这一水域多年来事故高发,隐患重重,当地政府为什么没有组建专门的救援队伍?“挟尸要价”背后是否存在黑道垄断?官方机构与之是否存在利益链的关系,等等,然而,这些质疑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显然,一起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一个不容忽视的情节是,当初《挟尸要价》报道面世后,当地官方,包括长江大学并没有出面辟谣,指称图片和报道作假。无疑,对外界质疑和图片报道双重沉默,令英雄学生舍己救人事件成为一盘被搁置一旁的残棋。如今,《挟尸要价》全票获取“金镜头”奖,再度将沉重的道德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反思是全社会的,但不可避免地要直指事件所涉及到的有关各方。如果不作出否定的回应,就不能不对先前公众的种种质疑给出“说法”,这让有关部门和官员如坐针毡,也就不难理解。
长江大学学生英勇救人及随后发生的“挟尸要价”事件,给社会、公众造成的痛感非比寻常,个别权力部门、官方人士非但表现得相当冷漠,无动于衷,缺少反思和检讨,相反为挟尸要价者辩护,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救人学生家属和所有有良心公众的感情。就连曾在事发地挂职宣传部副部长的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都忍不住出面提出尖锐批评:“我去年作为挂职的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在那里,知晓一切。长大死了这么多人,他们是有责任的”。
显然,某些灾难、事故本身未必有多可怕,最可怕的是权力不检点、不反省、缺少起码的谦抑和耻感,致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该给出结论的悬而不决;即使胜负已成定局,依旧会煞有介事地找出种种藉口来吵得面红耳赤。说到底,无非就是掩饰自身的过失和责任。
《挟尸要价》起纷争,只缘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