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重工行业的佼佼者,三一重工的发展有目共睹。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是民族企业的责任和荣誉。三一重工也是向来关注公益事业,而且,以向文波为代表的三一团队,最善于挑起民族话题,几年前与徐工的口水战,令人记忆犹新。当时,民族品牌不能被国外人占有,是他们口诛笔伐徐工的核武器。一时间,向文波成了民企的英雄,其蛇吞象的雄心令人难以忘怀。
一个扛着“民族大旗”的重工企业,在关键时刻,出手之慢、力度之弱,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新闻效应有了,只不过是负面的。比照一下陈光标的大手笔,三一重工像是在应付差事,区区两台挖掘机的调派,固然也是一种支持,但与自己的历来精心修饰的社会形象相比,是否差的太远了?
通过公益实践博取社会形象的企业,不能尝到甜头之后,就弃公益如敝履。反正自己已经成长了,不再需要群众的掌声了,之前热心的事情自然就会被冷落了。三一重工,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公益事件,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位,不能不尴不尬的,付出了反倒惹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