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商品、技术、资本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的自由而充分的流动。那么,经济全球化到底从何开始?在我看来,它是从大宗商品开始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开始的历史性事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海上航行的开辟让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全球化的贸易,也可以说是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动使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大航海时代的贸易都以商品交换为主。大宗商品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是历史的沿革,也是现实使然。商品资源是其他生产要素的基础,只有资源的存在才有了资格去谈技术、资本、人力等,否则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水。大宗商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之前的几个世纪,丝绸之路的繁华、香料与茶叶从东方到西方、黄金从非洲到欧洲,都可以说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物流、仓储在大宗商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港口依靠良好的岸线资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大宗商品现货中心。如,荷兰鹿特丹、英国利物浦、美国休斯顿、澳大利亚昆士兰、韩国釜山港等。

  在最近几十年,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产业在价值链上不断分解和产业板块在区域空间上充分集聚。像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分别被分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以自身的优势承担起相应的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理解,大宗商品产业链在全球的布局越来越专业化,原料、制造、物流、仓储表现出越来越专门化的趋势。中国是这几十年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个产业价值链运动中更多的是承担着制造者的角色。不同产业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也是全球化的表现,中国的温州鞋城、义乌小商品城、中关村高技术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都是全球最大的产业集聚地。正是由于制造的高度集中,使得中国对原材料、物流、仓储的需求越来越对世界大宗商品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展,中国成为大宗商品最大的消费国,也带动中国一些具备先天条件的港口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大宗商品现货中心,比如宁波舟山港、秦皇岛港、曹妃甸、黄华等。

  由于大宗商品不仅具有商品特性,而且具有资产特性,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推动形成了全球大宗商品的现货中心,而且形成了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的金融中心,包括伦敦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法兰克福欧洲期货交易所等。在中国,近年来上海、郑州与大连也形成侧重于不同品种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但交易方式采取电子撮合交易方式(落后于做市商制度),交易规模与影响力与全球发达的定价中心存在很大差距。

  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跨国大公司的形成,这一特点在大宗商品领域尤其明显,包括淡水河谷、嘉能可托克、力拓、必和必拓等,这些大宗商品巨头已成为跨区域、多品种的大宗商品运营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不同大宗商品的价格。近期,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极力要求改变与中国铁矿石供应的长协机制,而极不情愿的中钢协、宝钢等作为买方代表却处于明显的谈判劣势,这一局面彰显了大宗商品巨头们的定价能力。

  目前,中国作为大宗原材料的消费第一大国,对大宗商品的话语权逐渐增加,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强劲的地区,大宗商品的“中国因素”彰显无疑。未来,“中国因素”将更大程度改变大宗商品的产业版图,无论是从区域竞争还是公司商业竞争的角度,在未来几年,中国必将会出现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的港口、现货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顶级的大宗商品运营商和做市商。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8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我的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