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舟子和唐骏的PK看地板品牌“假文凭”现象
撰文 袁海云 《地板专家》杂志社总编、凤凰卫视特约编导、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顾问
方舟子,打假斗士;唐骏,打工皇帝。都是“打”字辈儿哥们,这两个月来的PK让本来燥热的夏季温度陡增。中国人一向爱看热闹,加上受百年来的西学东渐影响,“自由民主思想”高涨,纷纷摩拳擦掌,喷水喷饭。
当中很多人其实对真实的故事情节并不知晓,只是借题发挥,借关于所谓“诚信、成功”等话题发泄心中的不满,尤其是有的网民说话口无遮拦让“故事”更加复杂化。这让我想起来冯巩和刘伟的对口相声《八戒贬悟空》,有点意思。
笔者对方舟子和唐骏的PK虚实并未作了解,所以不发表自己的盖棺定论。我想把观察点放在“大众对此话题的过度热情”和“社会作假心态”上。当今的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或者说相当于一个小伙儿小姑娘成长发育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好奇,对世界好奇,有时候还带着点叛逆,难免冲动。
冲动是魔鬼啊。大众容易冲动,企业也是如此。
这年月,社会竞争激烈,主旋律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谁都想在短时间内“混一个名气,弄一个元宝”。其实这样的社会节奏和形态有悖于“儒释道”关于“天人合一,和谐长存”的经典大义,更直接阻碍劳苦大众追求幸福的本真善美。
就地板行业来说,由于门槛较低,目前的竞争属于白热化的境地。7月,圣象和长虹彩电联姻主推“F4星”,大自然马上与海尔携手谱写低碳乐章,其实都是为了冲刺年底销售量,否则怎么对资本市场形成吸引力?
且不论这个,说说地板企业爱好“混假文凭”这个现象(有此爱好的不仅仅是地板行业)。品牌营销需要各种资质荣誉,但是现在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等曾经权威的“勋章”要么停止评选要么消费者持有强烈的质疑态度。怎么办?企业本来就创新乏力,就指着一点荣誉来罩住经销商和吸引消费者。机会来了,捷径来了。不少“聪明人”就换一个机构换一牌子同样发一个奖状,于是类似“十佳”、“500强”等“假文凭”大行其道。企业高兴,钱花的不多;评选机构也高兴,名义上有一个评选流程其实就是自娱自乐,但是钱挣过来了。
笔者并不反对评选类似“十佳”、“500强”,发展需要榜样的力量,规范的评选其实有利于行业进步提升,但是不能为了急功近利乱搞。有的企业明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创新优势、无品牌优势、无产品优势的“三无企业”,经名不见经传的中间机构一评选——名牌、让人笑话!真是一个新三“名”主义。
企业荣誉资质评选混乱,原因是市场经济不成熟。作为企业不能改变大局,但是不代表此环境下企业就有理由不遵守本分。老话说,人还是实在一点好。出来混总是要换的,通过非君子之道得来的果非善果。善始才能善终。建议同仁们多听听老子、孔子的话,他们的道理能流传几千年肯定是真义。如果你不能找出一个比他们更智慧的人那就好好听话,否则就是跟自己抬杠。现在外国非常流行孔孟之道,反而部分中国人不认祖宗。不该如此,心痛至极。
相对来说,消费者还是比较信赖权威和专业机构的产品质检报告,比如在地板行业,设立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检测中心就非常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产品质检报告收费很低,质检机构不会因为你这几千元钱而作假。另外,质检机构一般属于学术性和国家公益机构,专业性和公正性普遍较好。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心,通过给不同品类规格的产品一年当中多做几次质检报告,合格之后在终端加以宣传,收到的效果肯定比混假文凭来的更加实际。质检报告内容丰富,不同指标项目都有具体评价,消费者看后不但可以强化对品牌的信任,还可以顺便科普一下自己的知识,一举两得。一般的质检报道都是黑白印刷几张纸,如果能将主要质检内容做成奖状的形式加以彰显,效果更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