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系统思维特征:细分


现代管理潮流,由于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细分成了明显的追求。无论是对市场进行细分,还是对工作进行细分,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所以,细分能力的强弱也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思维能力的强弱。而早在2700年前,《管子》所表现的细分意识和能力,恰恰是现代西方管理学所大力提倡的。前面所提到的“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本身就是细分思维,与寻找基本粒子的物理学思想很相似。因而《管子》既有对事物的完整把握,又有对事物的细节研究,其所表现出综合与解析并重,概括与细分兼善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观。

 

 

在《管子》当中,经常将事物区分为二、三、四、五,直到十个方面。例如:

 

“治乱之本三,卑尊之交四,富贫之终五,盛衰之纪六,安危之机七,强弱之应八,存亡之数九。”(《管子幼官》

 

“凡先王治国之器三,攻而毁之者六。” (《管子重令》)

 

“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管子兵法》)

 

“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大胜。”(《管子兵法》)

 

“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

 

“治国有三器,乱国有六攻。”(《管子版法解》)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管子五辅》)

 

 

此外,除了这些用数字标记的细分内容之外,《管子》经常在阐述当中,将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逐条论述。例如:

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审。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将用民力者,则禄赏不可不重也。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间其治;民间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间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管子权修》)

 

 

在这段文字当中,《管子》把推行法治问题细分四个方面,即爵服、禄赏、授官、刑罚,然后逐一针对性地论述其危害,从而从反面证明审慎对待这四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这种细分方法在《管子》当中随处可见,成为其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