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改革止步不前,办学缺乏特色,学校总是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指责。这些问题是存在,但主要不是学校的错,而是社会生病了。社会生病,让学校服药,能见效吗?
观念陈旧,失去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舆论基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民众,包括教育界的大小官员,评价学校、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分数、看升学率。当千家万户的陈腐教育观汇成同一个声音的时候,学校的任何一项有益于学生科学发展的举措都将变得难以为继。只要考试成绩下滑,“缩短学习时间”会被认为不负责任,“减少考试次数”会被认为不懂教育。校长、教师为什么要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加班、冒着被挨批的危险补课?是不是校长教师不干活就难受不挨批就痛苦?个中原因不言自明。然而,所有的罪过都要强加给学校,所有的责任都要推给学校。有关“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允许考试成绩排名”的文件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发给学校,不断让没有病的学校“吃药”。社会唯分数的“病”却由于得不到有效“药”的医治而变得越来越重,教育的恶性循环也就有了永久的动力和基础。
权钱作祟,失去了教育改革的公平保障。学校的许多弊端需要改革来清除,但改革的有效需要以公平为前提。学校是社会的一分子,改革要成功除了学校自身的公平外更需要社会的公平。但是当今社会在“权”、“钱”的干预下,能保证教育改革的公正公平吗?例如,就近入学、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等改革,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好事就是不能做好,改革的结果往往是有“权”、有“钱”人的子女获益。不公平的改革,其结果不单是导致弱势群体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受损,更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平认可的受损,进而导致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受损。学校不得已只好继续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学校既恨考试又爱考试,看似病态,实乃对公平的捍卫。社会不公,教育已经失去了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人们习惯于怪罪学校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却不知在公平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已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集权管理,失去了学校自主管理的制度基础。人们会批评校长没思想、没主张、没意志、没独立人格,学校办得没个性、没特色。实际上不是中国校长没有素质,而是真不要素质。政府大权独揽、发号施令,校长仅仅是一个无需动脑的执行者。大凡执行者,越没脑子越能得到上司的赞许和赏识。谁如果要对学校提更高要求,那我只能说这个人对国情不了解;谁如果一味要让学校“吃药”,那我只能说这个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了。真要让学校有个性、有特色,重要的不是对学校的批评、指责,而是简政放权,并在制度上保证。
教育本无病,由于“被服药”,结果得了一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