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笔者上述所言并不是要诋毁或者否定因材施教的观念和做法,相反,也是处心积虑地思考着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途径,从而为是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个性鲜明、特长明显、风格多样,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其主要目的只是在于提醒大家,要辨别清楚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关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义,要敢于质疑当前诸多的教育伪概念,要勇于冲破诸多相关影响教育的拘囿,要善于在实践中创新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不是通过不求实际、不着边际地搞一些虚假的行为来换得暂时的教育名份。
要实现因材施教的真正理想,也不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第一,要敢于冲破教育的拘囿,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孔老夫子对学生所开展的教育是因时、因地、因人而行的。不同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学生风格体现了学生之间不同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善于适时、适地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二,要实现教学活动化,勇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结合起来。事实证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然而班级授课制又是国家的体制范畴,你是没有能力改变的。那么,我们所需要做的就只有两点,一是变“问题式”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为活动教学模式,尽可能设计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以发挥特长和促进个性的活动;二是真正做到“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课后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使其在玩味与不经意中积累生活的经验、沉淀文化的熏陶、展开飞翔的翅膀、搏击畏难的情绪等等。当然,做到这一点无疑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毕竟诸多的学校每一天都把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无情地占据了学生很多的时间。因此,也奉劝那些以不惜浪费学生生命为代价来换得升学率荣耀的学校,还是把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吧,否则,你们所谓的“因材施教”都将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屁话。
第三,要深刻领会课改的要义,要善于开发教育的各种资源和功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中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设定的。比如,课标的要求从原来教学大纲的细化规定变为了宏观指导,教材从原来的“充实饱满”变为了给教师留下了很多可以自己支配和设计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真正树立“教材无非是例子”思想观念,要善于在课标与教材的指引下,结合学生实际、地域特色、资源状况丰富我们的教学,创新我们的方法,活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的。而不是什么分层讲解,分类喂养。
第四,要博学多才,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现代学生的个性差异之大,是老学究型的教育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加之社会的影响、媒体的传播、网络的痴迷,学生群体就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倾向,其发展趋势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我们教师是一个单调乏味、僵化呆板的人,学生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喜欢你的。所以,做老师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博学多才,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要做“专家”中的“杂家”,不需要“精”,但要“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通达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向不同的方面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下个性化、风格化的教学。
第五,学校应改变“喂养式”的教育观念和“程控式”的管理模式。学校是学术的殿堂,是净化灵魂、塑造人格和造就人才的沃土。作为基层人才培养团体的引领者和管理者,更应该以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应当相信学术的平等与功能,要善于放手,要敢于相信自己的教师是有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要把束缚教师和学生的绳索解开,任由教师依据自己的蓝图构想来实施他本人所独具的特色教育与风格教学;要给那些善于创新的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开展一些他们认为有益的活动或实践。这样,在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索与改良中,从而实现万紫千红、人才辈出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奠基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扎实有效才是正本溯源以后唯一的评价标准,而绝非是那些蝇营狗苟之辈的欺诈行为之后虚妄的口号,更不是不惜亵渎灵魂为代价的所谓的繁华与昌盛。
(李吉明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